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内蒙古赤峰二中内蒙古赤峰二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学年高一语文 4 4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 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 7 月,国务院印发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 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 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 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 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 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 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 “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 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 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 ,无论是将要 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 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 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 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 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 “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 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 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 范国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 AI 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 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 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 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 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 2 -(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 08 月 23 日 05 版,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 智能的发展。 B. “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 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 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 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 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 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 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 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 的问题。 C. 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 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D. 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 关系格局。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 域的广泛应用。 B. 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应渲染人机之间紧张对立的气氛,这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C. 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 “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暮 鼓 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的段落,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 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 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 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将铁锨把儿夹在 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 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 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费力地吼着痰,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 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3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 工人正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 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说, “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 ,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 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 ;那么,她 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 子” ,白菜汤味儿就从那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 路灯下的“三马子” ,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 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 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 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 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 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 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 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 民鼓队的鼓手。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让擂鼓成 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有点憋闷。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 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 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 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 来” ,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 “她” 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 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 小说寓惊人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 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5. 小说中年轻人喊“妈” ,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 分) 6. “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4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 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 引 215 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 销售额达 10 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日前,中办 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及中华诗词、音 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 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 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 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 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 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 “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 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 “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不能 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 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 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 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 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