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52521、乙醇是以高粱、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2001 年 4 月 2 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并于同年 4 月 15 日开始实施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 CO2和 H20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生成 CO现用以上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 CO、CO2和 H20请回答下列问题:(1)能确证产物中有 H20 的现象是无水 CuS04变蓝;能确证产物中有 CO 的现象是_(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 B 中石灰水变浑浊,D 中石灰水无变化B 装置的作用是_;C 装置的作用是_;D 装置的作用是_(3)若乙醇燃烧产物中 CO 和 CO2的总质量为 25.2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5,则参加化学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_,反应产物中 H2O 的质量为_2、化学小组同学提取足量某火灾现场周围的空气,并探究该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 CO实验装置如下所示向装置中通入气体样品一段时间后,高温加热 D 中的药品请回答以下问题(提示:请阅读小资料):小资料:1二氧化碳气体能够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2干燥剂的作用为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汽2(1)装置 B 的作用是_(2)根据实验中出现的_或_现象,能判断出该气体样品中含有 CO(3)D、E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D_ 3CO2+2Fe3、如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_,_(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择_(填字母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K2MnO4+MnO2+O24、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Na2SO3)固体与浓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现有如下装置:若在实验室中用上述装置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硫气体,且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是( )A接B接,接C接,接D接5、小刚为了探究蔬菜大棚和山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区别,设计了如下装置,现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3【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1)用注射器分别抽取 5mL 澄清石灰水,将注射器装入带有 U 型玻管的瓶盖(2)用 A、B 两个相同玻璃瓶,分别收集蔬菜大棚和山顶的空气样品,其实验操作:_(3)分别将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慢慢压入玻璃瓶中,振荡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 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_【得出结论】【反思】小刚同学在上述实验中主要用到了_的研究方法6、“碳捕捉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校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3)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A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碳排放B“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时蒸发结晶和过滤C能耗大是该技术的一大缺点D“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醇、碳酸氢铵和纯碱等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金属铁的知识后,为了解铜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运用类比的思想4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进行探究请帮助完成下列有关研究并填写有关空白【提出问题】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铜能吗?铜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吗?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铜“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氧化铜能够被一氧化碳还原,也能被 NH3、CH4还原吗?氧化铜还有哪些性质?氧化铜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铜吗?有哪些途径可以由铜逐步转变为氢氧化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反应,钠可以吗?【查阅资料与问题解决】(1)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_之后铜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2H2O+SO2此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通过化合反应“生锈”形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铜、水和_(3)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但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被一氧化碳等还原成铜,也能与硫酸、盐酸等反应形成相应的铜盐和水,请写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Cu2O+O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