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汪聚应二一一年十月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内容提纲 (国培项目)一、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篇中国古典诗歌的再认识 1、情趣与意象是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 一微点而加以永恒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 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 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 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 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三首诗,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 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 本是一刹那,但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 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 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德生命, 是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 是一片断,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 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 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 形象。2、诗的境界必须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凡 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诗的直觉史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而知觉则是对 于诸事物关系的知。这就是直觉的知与名理的 知.诗的境界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 名理的的知”。3、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要产生诗的境界,除诗的见必须为直觉外, 所见的意象必须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这样的 见,都含有创造性。移情在意象与情趣契合中有重要作用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靠的就是移情。从移情作 用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 融合而相互影响。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云破越来花弄影。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诗的境界都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生 发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 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有创造来的,而且生生不息 。往往相同的景象,由于在实际创作中因为作者所关 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这也就是诗人与常人 的区别。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诗 艺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 间是征服的完成,后来是意象的蔚起,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 境界,自引起一种情趣。大约汉魏以前为第一步。即因情生 景或因情生文。(这时在自然界所取之意向仅如人物故事画 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汉魏时代为第二步 ,即情 景吻合,情文并茂。(古诗十九首、苏李赠答及曹氏父 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 情景的吻合登峰造极。)六朝是第三步,即景生情或因文生 情。从大谢滋情山水起,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升到 主体地位。而赋是这一转变的关键。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 人的注意逐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 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中国诗才逐渐有情趣富于意 象的国风转移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4、诗的几种境界的分别(1)境界的隔与不隔。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他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隔矣;东坡之诗不隔, 山 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 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此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 论,如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 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 ,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隔与不隔的分别实际上是从情趣和意 象的关系层面见出。情趣与意象洽合 熨帖,使人见到意象,就感到情趣, 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 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 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隔与不隔,涉及显与隐。这也是一个有争 论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创作或鉴赏诗歌, 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最为丰富,故要求 诗须明显者占多数。现则轮廓分明,隐则 含蓄深永。一八八说来,写景诗宜于显, 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但所寓之情 则宜于隐。即如梅圣俞所言:“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 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 易流于浅。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 之境的分别。他说: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 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 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壮美也。二、古代诗歌鉴赏之方法篇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主要要 掌握以下几方面:综合掌握主旨及手法(知晓寓意 )阅读视野与诗词鉴赏(懂得好处 )反复吟诵(产生美感)(一)阅读视野与诗歌鉴赏 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关于接受美学中提出 “阅读的视野”。姚斯将阅读的视 野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感 的,直觉的阅读,第二层次是反思 的,诠释的阅读,第三层次是历史 性的阅读。唐代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 掌书记时所写北楼诗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 。 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 。 此楼堪水望,轻命倚危栏 。杨万里过扬子江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狄花风 。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二)诗歌吟诵与诗歌美感的生发中国古典诗词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 感的主要特征,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 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1、吟诵的起源:吟诵起源很早,大约周朝就开始了。周礼春官 宗伯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 、言、语。”这里的乐语,就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的语 言,也就是诗,因为我国古老的诗经三百篇 本来是可以吟诵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 诗,这种教育办法现在也在提倡。有些地方尝试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古诗游唱”。古人教小孩学诗,主要有“兴、道、讽、诵、 言、语。”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 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 ;答述曰语。”这里兴读平声,是动词。它是古人诗歌教学 的第一个项目。强调的是是个本质中那种感发兴 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赋”得区别(比兴的兴 是名词,读去声。由心及物是比;由心及物是兴 ;即心即物是赋。)“诗可以兴”,是说读诗时能够 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古人诗教就是培养学 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凛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辛弃疾鹧鹄天 博山寺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关于道,郑玄说:“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 今也。”即由老师引导学生,告诉吧学生怎样 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 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言古以 剀今”,即读古诗要能结合现代的事情,能够 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能够对时代的政治 教化有一种“美刺”作用。所以,这个道,是让 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 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对于讽和诵,郑玄注解说:“倍 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这里的“倍”是假借,即背书的 “背”。是说学习诗歌要会背诗。而 诵诗就要有一个声调,有一个节拍, 即”以声之。”中国传统的吟诵不是现代的朗诵 。“言”和“语”也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 。就是学习用诗句来问答。这里言和语之间有 一个区别。郑玄解释说:“发端曰言;答述曰 语。”就是说,两人谈话的时候,第一个说话 的人所说的话叫“言”,回答他的那个人答述的 话叫“语”。如果你既具备了良好的感发和联想的能力, 又学会了诗歌的背诵和吟唱,那么你在与人交 往和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跟人家对话了。古人朋友之间除了用诗赠答外,在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使者有时也用诗歌 来赠答。2、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诗歌的节奏其实“诵”者,就是“美读”。是要读出 一个韵律和节奏来。但不配合乐器与乐 师怎样形成韵律与节奏呢?这就涉及中 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了。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即每个字都是单 一的形体,单一的声音。所以,必须组 合起来,才能形成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 节奏。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其节奏大都是“二 、二”节奏的四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诗的节奏变化就比四言诗多。如:二、二 、一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或二、三节奏(二、三节奏是适合吟诵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七言诗一般是“四、三”节奏,细分可为二、二 、二、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3、汉语的四声与平仄对于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 齐梁时代。这既是诗人对我们自己语 言的反省,也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 结果。人们发现,一句诗如果平仄相 间就好听;如果都是平声或仄声就不 好听。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 走向格律化。到唐代就形成了近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除了在句数、字数和对仗等方面的 规定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平仄了,与诗歌的 吟诵有关系。五言律诗的句子平仄格式只有四个类型: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七言律诗的句子平仄格式也只有四个类型: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五言诗和七言诗除了结尾的韵字 外,节拍的停顿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 六字,所以,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另外,不管是律诗还是古诗 都要押韵,在诗词曲中,诗的押 韵要求最严,一定要押同一韵部 的字,不可以出韵,也不可以四 声通押。曲是可以四声通押的, 词则只可以上、去声通押。诗是吟诵的,韵字及其声调 很重要,所以四声不能混用。4、吟诵的作用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家书中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 韵。杜甫解闷十二首:新诗改罢自长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