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气体的净化和除杂气体的净化和除杂 2323 1、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净化、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若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生成氧气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欲从反应后的废液中回收二氧化锰可采用的方法是 (2)氮气的密度和空气相似,难溶解于水,实验室收集氮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 填仪器序号字母)(3)某同学欲利用纯净的 CO 气体来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状态也不改变),并验证气体生成物的性质(所用试剂均足量)其仪器的连接顺序为:纯净的 CO 气体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若充分反应后,D 装置玻璃管中的固体减轻了 3.2 克,则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是 克除利用中数据,利用另一装置前后的质量变化也能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请你简述方法:2、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化学反应都完全,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查阅资料:草酸在浓硫酸存在时加热发生如下反应:H2C2O4 CO+CO2+H2O2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套装置有了多种认识(1)第一小组同学说:从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程序看,首先要_,实验开始先加热 A 处,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 D 处的加热;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此装置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2)第二小组的同学说:其中 B 装置的作用除去 CO2;装置 C 的作用是_;用该实验装置可以检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E 装置的作用_;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Fe+3CO23、已知草酸(H2C2O4)固体与浓硫酸供热发生化学反应:H2C2O4 CO2+CO+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用于制取纯净干燥的 CO 气体来还原氧化铁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应首先点燃 处的酒精灯(填装置序号)(2)C 中所盛的液体是 (3)D 装置玻璃管中观察的现象是 ,(4)从 E 装置出来的尾气要进行处理,如何处理 4、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净化、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3回答下列问题:(1)用 CaCO3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生成二氧化碳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瑜同学欲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用干燥的氢气测定某不纯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杂质为单质铜),小瑜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选择的装置按 AE1HE2E3顺序连接,然后进行实验(H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Cu+H2O;E1、E2、E3为 3 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假设试剂对气体的吸收均完全)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 E1的作用是 给氧化铜样品加热前,小瑜同学先向盛氧化铜样品的玻璃管中通入了一段时间的氢气你认为他的操作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小瑜通过测量反应前后 E2装置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铜样品的纯度除此方法,你认为还可以通过测量来计算氧化铜样品纯度的方法 是 反应一段时间后先停止对玻璃管的加热并持续通入氢气至玻璃管冷却后,将被测样品取出,发现红色固体中存在少量黑色固体,则小瑜测得的氧化铜样品纯度与实际值比较将 (填“偏大”、“偏小”、“基本一致”之一)5、科学家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1)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稀盐酸挥发出的 HCl 气体可用饱和 NaHCO3溶液吸收)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关闭 A 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 A 装置是否漏气?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之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 气体收集装置(填写仪器序号字母)(2)某同学欲用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杂质的 CO 测定一种铁的氧化物(FexOy)的组成,称量该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 23.2g设计实验方案:气体流向是从左向右,选择的仪器按 BCFD 顺序连接,然后进行实验(假设有关反应均反应完全)装置 B 的作用是 F 装置中的 FexOy全部被还原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16.8g,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用上述方法测量时,如果没有 B 装置,测定结果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值会 (填“偏大”“偏小”“基本不变”之一)该套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应在装置 D 后放置燃着的酒精灯处理尾气,这样做的目的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