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代化的深入开展(18951919年)政治方面:A.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 主,由瓜分中国进行直接殖民统治转为间接殖民统治列强共同支配 ;B.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与帝国 主义侵略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两大矛盾合流,中国人民与帝国主 义支持下的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农民阶级发 动了义和团运动,迫使帝国主义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民族资 产阶级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 进入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 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了绝境。 经济方面: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辛 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B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进入第 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为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向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提供了经济和阶级条件。 思想文化:维新变法、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马克思主 义相继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思潮的主流。主要大事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894年 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美国工业产量升为第一 1895年 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民族资本初步发展 1897年 德国占胶州湾,掀起瓜分狂潮; 1898年 美西战争; 戊戌变法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00年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秩序最终形成;颁发诺贝尔奖 1903年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飞机试制成功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日俄战争结束;中国同盟会成 立阐释三民主义;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预备立宪”1911年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民党 成立 1914年 一战开始;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高潮;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1918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发表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建立导学提纲一.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归纳18941919年的大事年表 2.列举18941919年列强侵华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史实 。 3.简述甲午中战争的背景和过程。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 析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5.列表:19世纪末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6.美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分析这一 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7.简析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背景。义和拳与义和团有哪些不 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列举义和团反帝斗争的 史实。分析这一运动的历史意义。 8.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列举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活动。这 一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9.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列举18941919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1.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 出为主、瓜分中国的历史阶段 2.1897年以德国强占胶州湾为起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中国划分 “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 的民族危机。 3.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1900年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 完全确立。 5.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 实。 6.一战爆发后,日美加紧侵华,形成日本独的局面。列举18941919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史实。(1)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抵抗日军侵略,如黄 海海战中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等将领的 抗战。台湾人民发动反割台斗争,抗击日军侵略。 (2)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达 到高潮,这一运动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启蒙的进步意义 (3)1899年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发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4)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武昌起 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革命达到高潮的 标志,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开展了“二 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6)1915年,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 科学的大旗,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结合国际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必然性:(1)十九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成为各国 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愿望。(2)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扩张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 势力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 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3)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支持或默许的态度,成为 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 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 )日本割让台湾等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使帝国 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巨额赔款加剧中国人民的 负担,清政府为偿还外债,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于列强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严重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十九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势势力范围围租借地德国 巨野教案;山东东胶州湾俄国 中俄密约约;东东北,蒙 古新疆旅顺顺口和大连连 湾 法国 滇桂英国 长长江流域威海卫卫和“新界 ” 日本 福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实质:影响:(1)到19世纪末中国成为美国重要的商品市场和投 资场所;(2)美国虽已成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 军事实力相对薄弱,参与瓜分中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3)忙于美西战争,列强将中国瓜分完毕。 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竭力在东亚事务中充当首席仲 裁者的角色,谋取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将太平洋 变成“美国湖”,即“挤进来,排出去”承认 ,同时要求 ,利益均沾机会均等。为了缓和 ,在中国建立 。(1)是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美 国的对华政策由追随欧洲列强发展为独立的政策;(2 )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得以缓和,形成 的局面; (3)并没有通告清政府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是对中 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干涉。戊戌变法:背景、康梁活动、百日新政、评价1.19世纪末世界性的历史潮流:(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向电气时代过渡;(2)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基本定型,建 立起文官制度。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 的潮流。 2.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 经济基础和阶级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得到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向西方学习”的递进嬗变: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 技以自强”,由新思想发展为大规模的实践;再到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末发展成为救亡图 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历史背景时代主题: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的变法活动:1.思想创新与宣传: 康有为维新思想特征:将 和 结合起来宣传他 的维新变法思想 2.公车上书,掀起运动: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把维新变法的思 想与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结合起来。 3.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康有为在北京创办 ,严复 在天津主办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 。4.组建团体,扩大影响:维新派政治团体 强学会 在北 京成立, 和 在长沙成立。5论战交锋,首次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包括 )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中心内容是要不要 ,要 不要 ,要不要 。这是 同 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6上书奏折,提出政纲:德国抢占胶州湾后,康有为两次上 书,其中上清帝第六书(即 )请求光绪帝确定 ,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7保国救亡,全国激荡: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 立保国会,以 保国保种保教 为宗旨,保国会具 有 资产阶级政党的 性质。二、百日新政: 开始标志: 失败标志:法令内容及评价: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的传播是十 分有利的。它给开明士绅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 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封建官僚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 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改良派梦寐以 求的“君主立宪”,连改良派吁请的“废漕运”“裁厘金”的建议也 未采纳。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其改革是很不 彻底的。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客观原因:反对变法的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主观原因:(1)维新派及其所依靠的力量过于弱小。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是刚刚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处 于初步发展阶段,更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他们虽然 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却不能给维新派以有力的支持。维 新派所联络依靠的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和帝党官僚,为挽救统 治而与后党争权有思变之心,但没有实际权力。(2)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派在变法理论上的错误有关:首先康有 为因其学术上的过分武断和随意附会而削弱了其说服力;其次 ,其理论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包括既要挽救民族危亡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又幻想列强各国支持变法,既要反对封建统治又 未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既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又脱离人 民群众。(3)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派的策略和措施上存在着急躁冒进的 错误密切相关。作为一场改革,它的每一步骤,每一措施不 仅应有进步意义,而且应该能够为社会所接受所承受,必须 照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康有为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 。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 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多方面的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 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于是发誓要“吃”了康;裁撤不 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 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 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 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 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