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 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1.掌握表达方式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 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2.掌握其他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 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表达技巧(I)表 达 方 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 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白描工笔、借事抒情表达技巧(II)写 作 技 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虚实结合 对比、照应、衬托、 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铺垫、 过渡、伏笔、照应、抑扬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 象征、用典 烘托(渲染)等篇章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 念、铺垫、卒章显志等一、借景抒情 二、设喻用典 三、托物言志 四、借古讽今古代诗歌常考的表达技巧一1、阅读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1、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2、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表达 方式2、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表达 方式学以致用 抒情方式的考查 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2、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丝 般的密雨交织起来,十 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 妙地结合起来。分析是 否恰当?分析是否恰当: 作者采用直抒胸 臆的手法,表达 对春光留恋和惜 别的一种伤感情 绪。 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 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 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 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 润。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 上离情别绪。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含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 “比”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 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 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直接抒发“独怆然 而涕下”之情。直 接 抒 情 还 是 间 接 抒 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 情发出对自然规 律不可抗拒的感 叹。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物)乐(哀)景哀(乐)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对 春雨的喜悦之情谢亭送别唐代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新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 首诗是歌咏一名名叫碧玉的美丽 女郎。传统的柳树题材诗歌,多 从柳枝披垂的特征入手,使之成 为依依不舍的离情的象征。贺诗 屏弃传统的写法去咏柳,以奇特 的想象,巧妙地比喻,塑造出一 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给 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曾诗则以随风摇摆、披拂不定的柳 枝比喻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眼前,他们只知道瞒上欺下,猖 獗一时。一旦时移世易,他们也有 冰山既倒、失势倾颓的一天。就像 春去秋来,柳枝会被凌厉的秋风剥 个精光一样,他们也会落得个输个 精光,受到正义的惩罚。语调冷峻 ,既含辛辣讽刺,又寓严肃警告, 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宵小之徒的鄙视 和憎恶。托物言志, 托物喻人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 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 增强艺术感染力。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 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 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 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谒山 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麻姑,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传说她在短时间内 三见沧海变桑田。作者为什么“欲就麻姑买沧海”, 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明确:此句用典,作者联想到麻姑三见沧海变桑田的传说 ,认定沧海当归麻姑,水流百川最终汇集大海,时间之流 亦如此,买下沧海就拥有了所有的时间。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应如何理解?它 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 广,此句用典.从反面写出唐代将帅 的骄情无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明确:隐含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警 戒,讽喻了唐统治者应励精图治。 借古讽今。学以致用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 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 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 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 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 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第二课时表达技巧(II)写 作 技 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虚实结合 对比、照应、衬托、 双关、铺垫、抑扬、联想、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 象征、用典 烘托(渲染)等篇章结构承上启下(过渡)、抑扬、起承转 合、照应、悬念、铺垫(伏笔) 、卒章显志等 第二课时重点 虚实结合比喻比喻、象征、夸张等烘托(衬托)联想和想象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实 虚难点一 虚实结合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 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 虚实结合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柳永的雨霖玲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设想之境眼前实景 辨虚实明作用 1、“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 趣味。 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 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 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 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 山中的孤寂之情。 3、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 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典型例解: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虚实结合。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 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 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 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 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 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渲 染烘托 ,突出中心 。 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又何作用?精题巧练1、阅读下列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 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 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 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 千古传诵的名作。思考:(1)“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是谁在“独 看”呢?儿女在旁,又为什么说是“独看”呢? (2) 此诗构思上有什么巧妙之处?(1)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 ,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2)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 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面虚写(化 实为虚)。精题巧练2、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 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 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 像。精题巧练3、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后两句写现实中听到的锦城音乐只应该是天上的仙乐,是想象夸张。这种写法是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概念: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