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 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 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 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 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 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 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 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 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 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 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 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 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 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 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 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 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 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 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 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 :“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 ,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 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 ,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 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 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 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 ,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 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 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 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 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 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 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圭表在 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 、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 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B项混淆人事。原文“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在历 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题干混淆为“浑天仪、浑象、圭表”这三种事物 “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 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 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 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 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 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 易携带。【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A项或然当必然。原文“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 算经”是或然,题干变成“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 的周髀算经”,变成必然。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 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 ”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 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 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 ,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 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 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 具其妙。【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C项无中生有。文中也没有“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 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的信息,从“浑象上绘 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无法推论出“浑 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 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 “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 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 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 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 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 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 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 ,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 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 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 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 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 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 ;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 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 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 ,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 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 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 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 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 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 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 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 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 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 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 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 ,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 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 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 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 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 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 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 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 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1、此题是对“茶马古道”概念的理解,就是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从全文看 ,文章写的就是汉藏两族之间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 易通道,所以A项正确。B项说“茶马古道”上的巨 额茶利收入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而第二段表述 是“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只是“补充” ,并未说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这是曲解原文。C 、D两项的表述,可在第四段和末段找到根据,所以 答案是B。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 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 民族政权抗衡。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 迫切需要。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 境的安全。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 茶叶的需求。2、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 茶马互市”的理解,就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的 句子”,能力层级B。“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 茶马互市呢?”是个设问句,有疑而问,有问 必答,下文的两句即是答案。第一句是A项的根据, 第二句是B、C两项的根据。而D项表述的是藏族重视 “茶马互市”的原因,而非宋朝重视“茶马互市” 的目的,这是答非所问。再说宋朝重视“茶马互市 ”是为了汉族,而不是为了藏族。此题答案是D。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 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 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 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 贸易更加繁荣兴旺。3、A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再缩小范围就是本段 第一句。B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三段:藏族人招待客人 、外出旅行、累了、病了都是饮茶,煮过的茶叶喂 马牛,难道不是物尽其用吗?C项的答题区间也在第 三段,但表述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 以外的“很多东西”,“很多东西”范围小一点, 而“东西”则范围扩大了,属于故意扩大范围。D项 的答题区间在第五段,本项表述正是第五段段意, 把本段第一句和末一句联系起来看,D项是符合文意 的。答案应选C。此题能力层级为C,考点是辨别文 中的重要信息。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 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 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 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4、此题考点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层级为 C。A项的推断区间是一、二段。第一段中说“茶马 古道”源自“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 古道”,唐代文献中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再从 第二段看,宋代还是“茶马互市”,就说明唐代“ 茶马古道”还没有形成。两段结合考虑,A项推断是 正确的。B项的“扩大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是无 中生有。C项是偷梁换柱。第五段第一句是说“到了 清代”,“茶马互市”由“边茶贸易”取而代之, 并不是C项说的“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 边茶贸易”兴起而消失。D项是转化失误。第五段中 “内地对减少,却对增加”是转折关系, 而D项把这一句转化成因果关系了,当然是错误的。 答案选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2001年全国高考 试题)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 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 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 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 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 “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 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 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 属不妥。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 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 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 。”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 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 淮南子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 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 底是人是神,是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