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名名 , 时期时期 国人,著名的思国人,著名的思 想家,想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_ 并称为并称为“ “ ” ”。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_ 来说明道理。来说明道理。庄子:庄子:庄子 共33篇内篇(内篇(7 7)为庄周所作。)为庄周所作。 外篇(外篇(1515) 杂篇(杂篇(1111)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周战国宋 老子 老庄寓言道思考: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 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 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 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 经首之会”? 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 种艺术的享受!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 ,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 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 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 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 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 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探讨庖丁的“解牛经”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 么?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三年之后” ” “ “方今之时” ” 解牛的三种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 ”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所见无非全牛也” ”“ “未尝见全牛也” ”“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清清 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人生三境界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千锤百炼,终成正果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 ,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 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 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 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从来不骄傲大意。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 生焉。”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 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 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 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 ,绝不勉强硬砍。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 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 避免身心受到损害。相似之处:顺应自然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和有趣的 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在本文中 ,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用_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在错综错综复杂杂的现实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 避开肯綮一样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 在各种矛盾的缝缝隙中生存,像保护护刀刃一 样样来保护护自己。牛体社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 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 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 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 ,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 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 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 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3、要热爱本职工作。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5、做事要循序渐进。1015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积累文中成语: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 做事轻而易举。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 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 得意。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 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 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 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 社会。有关时代背景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 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 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 ,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 。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 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 人主义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 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 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 或劝诫的性质。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想想作者写作这 则寓言的用意是什么。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 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实词释义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2、句式 以为莫己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涘:水边、岸。 通“辨”,分辨。 小看。尽。宾语前置(莫若已) 被动句(“见”)动词,听说/名词,学问成语探源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 生发起感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 ,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 何。2、贻笑大方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 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指被内行人所讥笑。全文翻译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 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 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 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 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 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 来, 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 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 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 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 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 耻笑。”庄子故事欣赏 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 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 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 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 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 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 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 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 就不感悲伤了。”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 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 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楚王派出两位高级官员,到宋国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官。濮 水岸边,蒹葭深处,他们找到庄子,忙说:“恭喜!恭喜!敝国 楚王有旨,要以朝政烦劳庄先生啦。请吧。”庄子坐持钓竿,眼 盯浮子,也不回头,只淡淡说:“我听说贵国的御苑养过一只灵 龟,三千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吩咐,用白绸裹遗骨,隆重殓 入宝箱,荣哀备至,供在庙堂之上。设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 ,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是甘愿死去,遗留尊贵的骨甲,享受崇拜 的香火呢?还是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两位 官员陪笑:“当然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庄子 说:“请回你们楚国去吧。我可要拖尾巴爬污泥去啦,恕不奉陪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