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第三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本讲目录:一、考点聚焦二、答题指导三、中考类型示例四、成语运用与辨析五、同义词的辨析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聚焦中考关于词语(成语)的考点主要有: 1理解常用词语或成语的含义。 2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或成语的含义,并能正确地 辨析与运用。 3辨析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和多义词的不同意义与 用法。 4常用的关联词语的使用。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答题指导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是中考考查的基本题型。 主要考点有: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 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 与运用等。要想做好此类题型,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 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 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答题指导3对于关联词,要注重其固定搭配,如掌握常见的 关联词“如果就”“只要就”“只有 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 也”等。 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一 词义理解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_ 例:昨晚的比赛,西班牙队太给力了! _ 例:政府抑制菜价上涨的举措很给力。 _ 例:比赛就要开始了,队员们要给力啊!“给力”例1 2011绍兴 “给力”,毫无疑问是当今最流行的网 络热词,在使用过程中它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请你根据语境 ,分别写出例句中“给力”的相应意思,完成下面这张“新词 卡片”。 “精彩”“带劲”“很棒”等均可“有作用”“有成效”“得力”等均可“加油”“努力”等均可。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一 词义理解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新兴词语的关注及其在实际 生活中的运用能力。由于词语大多都是多义的,所以在判断 词义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意思,如中结合“西 班牙队”,中结合“举措”,中结合“队员”来推断。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一 词义理解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2 2011内江 理解下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某银行女行长颜某开车撞入交通管制区,被六旬协管员戴长 玉拦下。颜某对准老戴的脸部“啪啪”就是两耳光,引得无数 群众围观和谴责,老戴和颜某被带至当地派出所,双方亲友到 场后发现都是熟人,派出所就让颜某一走了之,一句道歉也没 留下。 现在社会上就有这种不良现象,只要有关系,一切好说,什 么都好办。真是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有关系:_ 没关系:_ 指有人事关系,尤其指与权贵之间有联系。没有责任,不必承担责任,不必在意。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一 词义理解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这里的“ 有关系”“没关系”不是词语的本义,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的引申义,需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推断和思考。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二 语境运用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3 2011盐城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要学会选择。在心存忧惧的时候,你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_、愈挫愈勇?在怒不可遏的时候,你是一触即跳、以牙还牙,还是_、从容应对?在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还是_、淡定超然?A冷静运筹 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B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谦虚谨慎C谦虚谨慎 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D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 冷静运筹B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二 语境运用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和在具体语境中 的实际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词语的意思有较好的掌握,并 能根据具体语境作出正确判断。根据语境判断,每一句话中 所填写的词语应与前面的构成反义词,与后面的是同义词。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二 语境运用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4 2011天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_;文学如茶,越品越知_;文学如酒,越品越感_。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A醇厚 幽香 清冽B清冽 醇厚 幽香C醇厚 清冽 幽香D清冽 幽香 醇厚D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二 语境运用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需要结合句子中“泉”“茶”“酒”各自的特点进行辨析 判断。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二 语境运用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5 2011大连 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 。 呼朋引伴 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 抑扬顿挫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词语运用到具体语境中的能力,它对学生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在作答时,需要设置一定的语境,并且发挥联想和想像,恰当地选择词语,做到准确连贯。_示例一:春天来了,草长莺飞,鸟儿呼朋引伴,唱出宛转 的歌。 示例二:语文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令 我们回味无穷。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三 近义辨析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6 2011东营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以隆重_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契机,热情_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功伟绩。接连出现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_我们,必须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并从根本上_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C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A祝贺 歌颂 警告 剔除 B庆祝 赞颂 警告 铲除 C庆祝 讴歌 警示 铲除 D祝贺 讴歌 警示 剔除 类型三 近义辨析型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需要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前后搭配、使用范围的 大小、具体意思的细微差别等角度,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三 近义辨析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7 2011湖州 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空格处。我们曾随范仲淹登楼_(1)_浩淼的洞庭湖,感受它的气象万千;我们曾随郭沫若静静_(2)_灿烂的星空,领略天街的美妙神奇;我们也曾随宗璞驻足_(3)_繁盛的紫藤萝,感悟朴素的人生哲理。 A凝望 B眺望 C仰望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在语境中的理解和辨析 能力。“凝望”“眺望”“仰望”这三个词语都表示“看”的 意思,但是观察的角度不同,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B C A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四 成语辨析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8 2011眉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眉山多风光,绿树葱茏的瓦屋山、神奇美妙的老峨山、碧波万顷的黑龙滩令人目不窥园,流连忘返。B当九级地震来袭时,日本全岛地动山摇,霎时海浪涛天,来势汹汹的海水沧海桑田般地摧毁了一切建筑物。C当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通过电视媒体向全世界公布后,美国民众当晚在曾经被撞毁的纽约世贸中心前,有条不紊地召开了一场歇斯底里的聚会。 D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四 成语辨析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D利比亚连日来遭受北约多国部队的空袭,反政府军又节节取胜,加上美国等国的推波助澜,利比亚政府军已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前景让人堪忧。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辨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同样也需要结合语境从其具体意思、语体色彩、感情色彩、 前后搭配等细微差别去考虑。 解析 A项中“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此处宜 用“目不暇接”;B项中“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不 能修饰“摧毁”;C项中“歇斯底里”形容因情绪过分激动而 举止失常,不能修饰“聚会”。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四 成语辨析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例9 2011余姚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 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不少学者认为,襄阳好风日地方教材对中小学生的影 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C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 的到来。 D我国多位外交官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 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C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类型四 成语辨析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示例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需要从成语自 身意思、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具体的语句入手,尤其是注意 古今区别,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作出判断。解析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着。指做好充分的战 斗准备,等着敌人发动攻击。用在这里不合适。2012中考语文知识复习望文生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成语误用辨析分析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成语意思,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辨析:“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 得静悄悄的。这个成语的词义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 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辨析:“火中取栗”比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