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 实 甫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 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 言特色。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续编录鬼簿王实甫和西厢记第六才子书金圣叹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 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元九世纪唐 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 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 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 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 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 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 的基础。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 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 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始故事与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 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 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 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 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 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 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 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 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 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 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 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 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 ,张生也别娶。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 诸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 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 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 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 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 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 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 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 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 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 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 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 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 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 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 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 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 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 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 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 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 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宝玉正踟蹰chch间,只听 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 ,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 中庸、大学。”黛玉道:“ 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 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 ,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 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 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 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 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 记诵。西厢记的影响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长亭送别剧情结构第一部分 (“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 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 莺 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 (“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 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 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 (“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理解第一部分1、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 何作用?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 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 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 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 伤的心境。2、滚绣球 如何极力体现出主 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1恨归去得疾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 术效果?排比、反复手法;这些手法运 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 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 ,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 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分析第二部分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 的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 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 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同。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 名利禄。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 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爱之深切。分析第三部分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 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 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 的典故?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东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 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 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 千叮万嘱,真情自现。分析第四部分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 ,衬托出崔莺 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 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 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 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 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 情。 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 头端正好所写相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 别 李叔同A、对人物心理 的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刻画方法: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B、对离别情境的 生动描写:曲词中描写秋 景的组合意想长亭路上端正好筵席之中脱布衫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 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 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是( ) A.谂知(nin) 暮霭(i) 胸臆(y) B.泠泠(lng) 相偎(wi)栖迟(qi) C.赓续(gng)玉醅(pi) 揾做(wn) D.萧瑟(s) 憔悴(cu) 顷刻(q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 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恰没或抹搁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 一项是(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