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七年高考诗歌福建省高考诗歌命题考点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 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 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情感、意境)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 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005(语言/炼句、名句赏析)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 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2005 (艺术表 现手法)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 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2006 (语言/炼字 )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3分)/2006 (艺术手法)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07 (思想情感)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3分)/2007 (艺术手法、 思想情感)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2008(表现手法)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2009 ( 思想内容、情感)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2009(艺术手法) 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2010(语言/炼字/诗眼)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2010(形象)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2010(评价思想情感) (200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 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 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 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 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 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 理亦可。) (200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 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 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 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 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 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 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 新颖。(意思对即可。)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2)】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 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 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 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0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 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 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6分)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 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 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 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 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 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 可。 (200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 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 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答案(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 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 傲寥落的情怀。 (200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 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 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 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 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 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 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 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 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2009年)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 颔联。(4分) 【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 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 歌声便心生厌倦。 【参考答案(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 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 “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 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 2010年)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 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 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 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 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