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纳指的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带有普遍的最基本的规律。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考题常以概括文段要点、文章中心和事物特征的形式出现。归纳、概括活动与分析活动密切相关,因为首先要把事物的特性、因素等从个别事物中划分出来,然后才能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切分句子结构、段落层次、文章结构、陈述角度等分析活动,是与归纳、概括活动伴随始终的。因为归纳与概括活动要建立在对文章结构与思路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所以必须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阅读知识认真了解。思路对文章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些话:“文章思有路,遵路斯识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这一篇,思路是怎样开展的?换句话说,是怎样一步接着一步想的?如果能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好处”。什么是思路呢?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可以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作者对所写的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例证四 (2007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创新与想象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思路的把握,及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对全文的思路进行梳理,第一段说艺术与科学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第二段说艺术具有科学品格,第三段说科学具有艺术品格,第四段说艺术与科学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第五段说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样一梳理,第二段与第四段谈艺术的科学性问题的角度与目的显然不一样,第二段目的是强调在艺术表达中科学性的重要,“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第四段谈到科学性是要从“艺术中常常蕴含着科学”这一角度论述艺术与科学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一观点,辛弃疾的词“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据此作出概括,就能正确作答。如果对段落的内部层次再作梳理,能更准确地概括出要点。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一般来说,归纳、概括的思维步骤是:先弄清全文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常用的方法是:摘句法。文章段落的主题句(首领句、总结句)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取。联词法。在段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中心词语、句子,将其联结在一起,但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分层归纳抽象法。即先弄清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再将这些句子切分成合理的层次,确定层次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找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此外,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语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概括中心思想则是针对全文而言,常用的方法是:整体把握文章,分析每个语段的意思,从而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进行提炼整合;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其次是根据文体进行思考。议论类文本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阐述一个什么道理。概括的原则是: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明。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谈“中国式文化创新”吴 炫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饮食文化、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今天的文化已不能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元素”也只能是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而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就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从而赢得全球的真正尊敬。不错,中国今天已经是经济腾飞的大国了,但这不等于中国已经是文化上可以“创新、生产、出口”的大国了。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使文化创造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不仅经济发展会缺乏文化创新引导而不稳定,而且会使人们只能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导致“价值迷乱”,这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因为世俗化地“满足于现实性富足”的中国人,和有宗教精神支撑的可以超越富足的西方人,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所以西方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易经八卦图的“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如何让中国人“不满足于富足”,是一个中国现代原创性哲学命题。同时,既然是“创新”,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义”、“知足常乐”的观念中,提取能引导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均是从“抑制”、“轻视”、“淡泊”个人欲望出发来对待富足和享乐问题的,而不是从“尊重个人欲望”和“人生还有不同于欲望满足的另一种努力”出发来引导人们“不在意欲望”的。所以,“中国式文化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也许有学者会说,理论不需要区分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用就行。而我认为笼统地说“有没有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新潮文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巴金的家,但这样的有用,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去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所以鲁迅、巴金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亚洲或本土,中国的“新潮文学”更是走不出中国。如此,依附西方原理的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就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资格。所以上述创新也就不能揭示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性所强调的“尊重个体”、“尊重生命力”、“尊重创造力”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推而论之,中国的易经确实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整体性的神秘特点,但儒家的易传只是对它的一种解释,中国历史上还有柳宗元这样的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天人不相预”的解释,这就说明今天的“中国式文化创新”还可以改造儒家的观念,建立起不同于儒、道的对易经的解释,如此,“新儒家”不触动儒家基本观念的“解释之创新”,就需要进行批判性对待。这样的工作,才是“中国式的文化创新”的应有之意。(本文有删改)11.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现。答: 答案:(1)中国人“满足于现实性富足”,西方人“超越富足”;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2)中国人缺乏宗教精神支柱,西方人有宗教精神支柱。(3)中国人“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西方人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4)中国人淡泊个人欲望,西方人尊重个人欲望。1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中国式文化创新”?请简要概述。答: 答案:“中国式文化创新”不能笼统地以“有没有用”为标准,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必须触动儒家基本观念,批判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建立起不同于传统观念的中国创新文化。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文化散文的关键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的物质性代表。文化散文的“文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