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讲 关于发展的哲学思考 一、联系观到系统观二、发展观三、发展哲学四、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五、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一、联系观到系统观 1、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条件性。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和研究事物 ,勿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成语:风马牛不相及从哲学上看,风马牛也相及。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 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 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 体。自然界中的联系:太阳系;达尔文用食 物链说明猫与羊的关系(猫田鼠蜜 蜂三叶草羊)。人类社会中的联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如工农商学兵);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之间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这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不能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 联系。 利用8和4的谐音,把它们与“发”和 “死”联系起来。迷信思想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内部联 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 然联系等。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具体的联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性质和方式 也要发生变化。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 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 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 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2、系统观与整体观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 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 开放性等特点。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系统的 原则是最佳化。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中国先哲很早就用“阴阳互补、 相依相待”来概括万事万物的基本联 系; 用“天地人并立、万物一体”来肯 定人与天地万物在本原上的整体统一 性。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论身体与手 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部分则 是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局部和方面。整体和 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木桶与木板: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思考题:“盲人摸象”的错误在于哪里 ?3、联系观与系统观联系观与系统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联系观点为系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而系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旋涡星系太阳系地球物体分子原子宇宙思考题1、(多选题)据某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 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 ,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 系上。这表明 ( 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2、(多选题)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 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 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 象之间具有 ( BD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讨论题:怎样理解联系观与系统观的关系 ?二、发展观: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演义)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 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 变化都是发展。 v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 运动。v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 运动。v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计算机的发展:更新换代非常迅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未来的发展趋势:量子计算机、生物(芯片 )计算机。v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v何谓新事物、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 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 小的,但由于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 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 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它在内容上总 是比旧事物丰富,在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 ,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新事物取代 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 程。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讨论题:1、举例说明哪些新出现的事物 是新事物? 哪些不是? 2、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根本分歧形而上学辩证辩证 法派别分歧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思考题1、(单选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 的含义是 ( C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单选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 动、变化和发展,形而上学则 ( C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三、发展哲学 1、发展哲学是什么?发展哲学以发展为研究对象,是从宏观和整体 上对发展的目标、本质、基础、动力、取向、方式 等问题作反思性、规范性研究的哲学学科。发展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实践是人类历史 的起点,实践观点是考察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真正本体。实践本体论的建 立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变,标志着传统哲学向 现代哲学的转型。2、发展的本质、目标和评价尺度社会发展的本质: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不 断提高主体能力、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解放、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总体目标:片面的发展观 新发展观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高评价尺度( 最高价值尺度)。发展的评价尺度(多维):经济尺度、制 度尺度(公平、效率、民主、秩序)、文化尺 度、生态尺度。3、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单一动力论 综合动力论(恩格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综合的、多层次的。以经济因素为基础、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 动力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根本动力:经济力;文化力:精神动力;建立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依法治国、管理经济和 社会事业。 4、新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整体、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球性与 开放性的发展观念四、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与度 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 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内在的,是通 过事物的外在属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 性中有本质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认识 事物的质,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 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和事 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量也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事物 量的规定性也是多方面的。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是认识 量的前提;由对事物质的认识,进入到认 识事物的量,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 确化。 事物的质与量是 对立统一的关系。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 量的限度(或幅度、 范围),是保持和事 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 界限。 度有两个关节点或临 界点冰水汽50C0C100C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即“适 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留有余地”“人为金死”的民间故事: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 要正确地把握度,决不能置之度外。黑格尔:“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 ,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过这 个限度,就会招致毁灭。”讨论题:如何科学地把握“适度”原则?量变是事物数量的递增和次序的变, 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俄国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有力地 证明了质量互变规律的正确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和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 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 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 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善不积不足以 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 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 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锄挖 不出一口井”,“千里之堤,溃以蚁穴”,“水 滴石穿,绳锯木断”。“笨人吃饼”的故事黑格尔:“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思考题:量变与质变有何本质区别?它们有没有相对 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 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 的规律性。我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2000年2050年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 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 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 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80200020501990国民生产总值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具有复 杂性,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第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对联:“明日逢春好 不晦气,终年倒运少 有 余财”(明朝祝枝山)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 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 脚踏实地的精神。还要防微杜渐,及时纠正错 误,尽早克服不良行为。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 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 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 ,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 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思考题1、(单选题)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 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 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多选题)下列对“度”的含义正确表述的是( AB) A.度是事物的量和质的统一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限度 C.度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D.度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3、(多选题)水的三态变化对物理过程来说是质 变,对化学过程来说却没有发生质变。这说明( AC )A.质是多方面的 B.质是多变的 C.质变与量变的区别是相对的D.质变与量变是没有确定的界限4、(多选题)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量的有( ACD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物体由于量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