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1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5页 / 共91页
第6页 / 共91页
第7页 / 共91页
第8页 / 共91页
第9页 / 共91页
第1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时代发展与社会主 义面临的挑战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第二节 两制关系的新变化1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四小龙”四、时代主题变换2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1.20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的发 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 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 貌。3(1)新科技革命二战后,以现代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 在对物质结构的探索中,开发了以原子 能利用为龙头的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 术,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中,开发了以 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在对人类 智力的探索中,开发出了以微电子技术 为核心,包括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 术、光电子技术在内的通讯技术,从而 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科技革命。4DNA核 酸计算机技术5(2)新科技革命的影响1)这次革命不仅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 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的 周期也大大缩短了。19世纪需要2040年,20世纪初到中叶大 致10年,下半叶5年左右。6新科技革命的影响2)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使 经济在量上迅速增长,而且也使经济发 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7新科技革命的影响3)实现了劳动对象的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 的自动化、人的劳动职能化以及管理的信 息化。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日趋简 单的劳动,又以脑力为主重新复杂起来, 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日趋减少,凝结在 产品中的劳动成分逐渐转化为以脑力劳动 为主,劳动产品真正成为知识的直接物化 。 8新科技革命的影响4)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劳动力重新配置劳动生产率则大大提高。9新科技革命的影响5)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 比重不断加大:20世纪初5%20%,20世纪中叶为40%50%,20世纪后期60%80%。102.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提出的 挑战 (1)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上每发生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 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文明 进步,从而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十分重视科技革命 。并对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给 予了高度评价。 111)由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引起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现代 无产阶级的形成,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 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科技革命。并把科学 看成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的 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 式,”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并将其“看成是历 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 122)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 命,使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促 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产生了 列宁主义并导致10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 由理论变为现实。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高度重视这些科 技革命的成果,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共 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133)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以现代物理学、 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兴起为主体的第三 次科技革命,又一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 注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基本粒子无 限可分的思想,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 学进军”的口号。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 ,有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 我国的封锁和压制,提高中国的国力和 威望。 144)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的科技观, 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显露端倪的今天,江泽民又 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 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生产力和经济的动态发展,从科学技 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从科学技术与社会 文明的关系指明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深 化和发展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命题。15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 社会进步,而科学是无阶级性的,它能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也同 样如此。关键是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 己。16(2)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挑战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生产力的变革, 使社会主义传统体制存在的物质基础 工业时代成为过去,使资源型、粗放 型为主的生产转化成知识型、集约型、 高科技型为主的生产,社会主义体制创 新,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首要 前提。 17新科技革命使国际关系中大多 数内容发生了变化国际关系的基石综合国力的较量与 竞争在内涵上不再以军事势力为主,而 是科技领先。科技水平既反映在国力的软实力上(民 族凝聚力、民众的文化普及程度、在国 际事务中的形象地位等),也体现在硬 实力上(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可以 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水平 的竞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制订科技 发展计划,采取措施,为加速科技发展 铺路搭桥。 18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主要挑战一是对国家战略的冲击,这是对发展方 式的最重要的检验。科技发展的动力源头和开发模式的转变 ,对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的传 统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科技进步使他 们别无选择,否则就会在历史的潮流中 被淘汰。19二是对经济体制的冲击,这对经济发展 和综合国力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科技革命要求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体 制,其中,既有市场导向的企业开发主 体作用,也有计划的引导和协调。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20三是对经济结构的冲击,这是对发展模 式第三方面的检验。新科技革命使科技力和经济力在国际较 量中的地位上升为第一位的因素,市场 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国际化使各国惟有选 择对外开放的模式才能参与国际竞争。21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221.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通过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 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提供了新的空间。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 遇,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掀起了调 整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新兴的工业部 门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 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3发达国家保持了经济优势经济上基本保持了相对平稳和较快的发 展,保持了在生产和科技方面的领先水 平。集中了80%以上的高技术和高技术 产品,拥有全球3/4以上的生产力,成为 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和在世界上占优势地 位的经济力量。24对社会矛盾的影响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发达国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表现 形式,缓解了社会紧张形势,推迟了社 会危机的爆发。252. 对内政策调整主要是在加强垄断资产阶级专政职能的 同时,扩大国家的社会职能,以抗衡社 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调和国内的阶级矛 盾,防止发生社会革命和大规模动乱。 26(1)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加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通 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利用金融杠杆,拉 动和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有效需求”,刺 激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依靠扩大资本 输出深化国际剥削榨取的超额利润,将 巨额财政支出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7(2)在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和 改良普遍强化了资本主义法制,以压制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并防止法西 斯主义复活。28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和改良普遍加强了行政权力,以适应战后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及时有效地干 预和调节经济和社会生活。普遍健全了选举、全民公决、民意测验 、以合法的抗议活动表达不同群体利益 要求等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形式。29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和改良政党政治整合社会利益矛盾、协调统治 阶级内部冲突、化解政局动荡风险的功 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30(3)政党政治日趋稳定和成熟 主流政党、反所谓“集权主义”和“专 制独裁”的意识形态色彩高度一致。 为适应产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不 同政党致力于扩大群众基础,左、中、 右翼党派在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上的差 别渐趋模糊。 政党政治及与之相配套的选举政治、议 会政治,同金钱政治交织结合在一起, 共同支配着西方政治生活的实际运作。 313.冲击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 潮流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 展 民族解放运动烽火连天 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对野蛮 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 : 凯恩斯主义; 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扩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 。32三、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四小 龙”抓住世界经济体系调整、升级提供的机 遇,在6080年代先后取得现代化建设 突破性进展,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 全面转型,基本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基础。有10多个被称为“新兴工业国(地 区)”。最引人瞩目的是东亚“四小龙”韩国 、新加坡、香港和台湾。331.“东亚经验”主要是: (1)政府确立了经济取向的现代化发展 路线,并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威和组织动 员能力去推行这一路线。作为外源性、后发型的现代化进程,在其启动 阶段,国家政权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此,政府的发展取向及其施政能力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成 败。 34(2)以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 标,进行社会体制结构的改革 ,形成稳固的现代社会基础。这也是政府导向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 尽快解决社会转型期的二元结构体制, 培植和发育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和市 民阶层,使传统农民社会过渡到现代市 民社会,以适应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 发展。35(2)抓住发展机遇,采用外向型发展战略面向国际市场,利用国外的资源、资金 、技术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在参与国际 竞争中谋求突破。它是有条件的,一是具有“比较优势“和 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外部提供了有利于 发挥“比较优势“的机遇。36四、时代主题变换70年代以后,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趋势 ,南北方矛盾更加突出,和平与发展逐 渐成为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 性战略问题。 79年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字尼克松访华371.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趋势古巴危机是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 到,“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 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双方都知道无法 战胜对方,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平共处 。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了“热线”,以便有 可能在危机时刻尽快达成谅解。同时也开始 了犹豫的停止军备竞赛的尝试。382.“南北矛盾”凸现殖民体系的瓦解结束了宗主国对殖民地 的超经济强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世界经济体系中因区位差而形成的“中心 (发达地区)“与“边缘(不发达地区)“ 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因结构性因素而导 致的世界范围的贫富差异也就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南北矛盾“。 39尝试解决南北会议403.世界体系结构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不 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一个世界 ,他们只能在现实的世界体系中争取自 己的发展权,由于起步晚和起点低,发 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处于明显 的弱势,除少数脱颖而出者,大部分国 家在经过3040年的发展后,不仅没有缩 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 了差距。 41424.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性战略问 题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与南北矛盾的 相互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的 未来走向,换言之,世界最发达部分与 人类的大多数之间关系的协调将是决定 人类整体命运的至关重要的课题。4344第二节 两制关系的新变化一、两制的对抗时期二、大国关系、政治格局的新调整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45一、两制的对抗时期 1.对抗起因:美国霸权主义遇到障 碍 (1)促使美国全球扩张的动力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 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 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 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 胜利把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