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天时时不不如如地地利利孟孟子子曰曰:“天天时时不不如如地地利利,地地利利不不如如人人和和。 三三里里之之城城,七七里里之之郭郭,环环而而攻攻 之之而而不不胜胜。夫夫环环而而攻攻之之,必必有有得得天天时时者者矣矣;然然而而不不胜胜者者,是是天天时时不不如如地地利利也也。城城非非不不高高也也,池池非非不不深深也也,兵兵革革非非不不坚坚利利也也,米米粟粟非非不不多多也也;委委而而去去之之, 是是地地利利不不如如人人和和也也。选选自自选自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 家经典。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原原文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然而而不胜者,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池非不深也, 兵兵革革 非不坚利也, 米米粟粟非不多也;委委而去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故曰:域域民民不以封封疆疆之之界界,固固国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得道道者者多助,失失道道者者寡助。寡寡助之至,亲戚 畔畔之;多助之之至至,天下顺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亲戚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原文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注注释释题目: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 孟子 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试 用本)中的第 35 课,题目为编者所加。 1天时、地利、人和: 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荀子所指的 “天时” 指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 形,“人和”是 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 “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 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墙叫 “城”,外城墙叫 “郭”。内外城 墙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 环:包围。 4.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5. 然而:那么。 6. 是:这是。 7池:护城河。 8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9. 革:甲衣。 10.坚利:坚固锋利。 11. 米粟:粮食。 12委:抛弃。 13. 去:离开 14. 故:所以。 15域民:限制百姓。域,限制、管理。 16.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17. 固国:巩固国防。 18. 威:建立威信。 19.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 20. 失道者: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 21. 寡:少。 22畔:同“叛”,背叛。 23之至:达到极点。 24顺:顺从。 25.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 族内亲属。戚:指族外亲属。 26. 粟: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27. 以:用。 28. 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29. 这“故君子”二句:实施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若进行战争,则必 定胜利。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翻翻译译全全文文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 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的外墙,(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 (敌人能)包围它并且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 却没有胜利,这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士兵们的)兵器和盔甲不是不 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 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用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用山河的险要,在 天下建立威信不依靠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实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 多;不实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 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会服从他。用全天下人都 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族内族外的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 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是胜利的了。 ”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主主旨旨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一旦丧失了上下 团结的合作关系,就只能走向失败。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赏赏析析全全文文赏赏析析本章从天气时令、地理形势、 人心背向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 诸多因素,得出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结论。所谓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论断,反映了孟子把 “人和”看作是决定战争胜 负诸因素中的关键所在,显示了他对人的因素的特别重视。在孟子所处的时 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应当说是了不起的。不过也应当看到,“天时”、 “地利”、“人和”三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其重要位 置的主次先后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宜把三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对何者 更重要作绝对化的一成不变的理解。 本文能够紧扣中心论点反复论证,主旨突出,说理充分,层次清楚,表达流畅。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 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 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 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 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 ” 三者之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 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 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 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 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 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 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 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 “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 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 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 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谁说“人和”不是最重要的财富 呢? 分分段段赏赏析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天时地利(客观条件)、人和(主观条件) 两者相比较, 层层递进。 第四段:结论,将论点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之道。 论论证证特特点点一:逐层论证,层层递进。 二:举例论证:(第二、三段)观点鲜明,有气势,有条理。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现现代代人人是是如如何何看看待待孟孟子子的的 “人人和和”主主张张呢呢?评评价价一一:“天时”指的是“战争的时机 ”,“地利”指的是“作战的地理形势 ” ,“人和”指的是“民心向背”。这其中“人和”更为重要。因为 “天时” “地利”是客观条件,外在的。而 “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 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而一旦丧失良好 的人群合作关系,我们只能走向失败。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已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是相当了不起的。 评评价价二二:我们应当看到 “天时、地利、人和 ”三者密不可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 下,其重要位置的主次先后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宜把三者割裂甚至对立 起来,对哪一方更重要也不能做绝对化一成不变的理解。 题外话:古代人靠 “天时”取胜的事例。 草船借箭。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 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 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 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作作者者资资料料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或子车,邹(现在 山 东邹城市)人,是 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儒家学说创始者。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 邹国(今山东 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 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 3 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 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里有“昔孟 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 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 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 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 “仁政”和“王道”思 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 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 7 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 “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 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 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 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 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 “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 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 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 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 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 (1330 年),孟子被加封为 “亚圣公”,以后就称为 “亚圣”,地位仅次 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 “孔孟之道”。一岁:公元前 390 年, 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 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 赵歧孟子题辞 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 ”,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 389 年秋, 孟子一周岁。 经经历历公元前 388 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 387 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 断机之教(据 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 385 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 384 年,周安王十八年。楚 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 383 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 382 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 381 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 380 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十一一岁岁:公元前 379 年,周安王二十三年, 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 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 378 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 377 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 376 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 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 375 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 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 374 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 373 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 372 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 371 年,周烈王五年, 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 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