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返修:本文内容混乱,建议要么描述治疗,要么描述护理。(个人意见,本文题目为治疗疗效观察及护理,自然不能缺少治疗观察,为此文中务必还是要提及一些治疗话题。文中红色部分是经过修改的,使得文章看起来采取同样的治疗方式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对比,这样我觉得是可以的。至于客户想要完全的单纯治疗或者护理论文,请更换下题目再重新让我写作吧,谢谢!)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60 例疗效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将我院接诊的 100 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后及时确诊同时愿意配合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 2 组,其中对照组 40 例,两组患者皆采取针灸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予以临床护理干预处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评分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效果,并采取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全部可进行疗效评价,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可比。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皆进行常规检查、头颅 CT 或 MRI 检查,对病情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具体包括调节血脂、血压及血糖处理,以及主要有调节血压、血脂、脑部代谢改善与抗感染及并发症对症等处理,之后予以针灸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心理干预:中风偏瘫患者因为肢体功能障碍,往往会给自身生活、工作及家庭带来不便,为此往往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对治疗康复失去信心,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针灸治疗 4-5。基于此,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予以耐心细致解释与宣传,将针灸科学性与安全性告知患者,甚至可邀请本院成功案例进行亲身说教,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6-7。1.2.2 饮食干预:中风偏瘫患者宜采取低盐低脂且清淡的饮食为主,并且多食用新鲜的蔬菜与水果等富含粗纤维食品;尽量保持大便畅通,禁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8;针灸治疗前需进食,尽量降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等对针灸效果的影响,甚至出现晕针等 9。1.2.3 皮肤干预: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严格个人卫生,特别要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因为患者发生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则不宜针刺;起针时要对进针穴位与针数进行核查,避免将针遗留于患处;起针后不能立即沐浴,避免沐浴液刺激针眼而引发皮肤红肿等 10。1.2.4 功能锻炼:治疗后患者早期要加强功能锻炼,应以被动运动为主,比如前壁外旋、腕与手部关节伸展,以及拇指外展、对掌等伸展与内旋等。之后患者有主动运动能力,则积极鼓励他们主动训练,训练动作要从简单到复杂,而强度则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直到可扶拐行走后方可独立行走 11。1.3 观察指标 12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护理前、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评分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对比分析。其中 CSS 评分 0-45 岁,轻度为 0-15 分、中度为 16-60 分、重度为30 分;Barthel 指数评分 0-100 分,基本自理为60 分、中度障碍为 41-59 分、重度障碍为 21-40 分、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为20 分。1.4 疗效评价标准 13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为:1)基本痊愈:CSS 评分降幅不低于 90%;2)显著进步:CSS 评分降幅 46%-89%;3)进步:CSS 评分降幅 18%-45%;4)无变化:CSS 评分增加或降幅低于 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1.5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 EXCEL 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同时采取统计学软件SPPS18.0 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进行 t检验,将 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2 结果2.1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皆可进行疗效评价,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效 总有效研究组 60 24(40.00)30(50.00)4(6.67) 2(3.33) 54(90.00)*对照组 40 8(20.00)20(50.00)6(15.00)6(15.00)28(70.00)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2.2 护理前后 CSS 评分与 Barthel 指数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 CSS 评分皆有明显降低(P0.05) ,但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 Barthel 指数评分皆有一定升高,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升高更显著(P0.05) ,详见表 2。表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CSS 评分与 Barthel 指数评分对比( sx,分)组别 护理时间 CSS 评分 Barthel 指数评分研究组(n=60) 护理前 22.1811.03 38.7417.06护理后 13.028.14*# 62.0527.10*#对照组(n=40) 护理前 21.0810.68 36.8217.80护理后 15.479.41* 52.6923.54*注:与护理前相较,*P0.05;与对照组相较,#P0.053 讨论从近几年相关文献研究来看,中风偏瘫发生率逐年上升,需加强重视。祖国医学将其归为“中风”范畴,指出本病病因十分复杂,比如内伤积损、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气虚邪中等,基本病机则主要是阴阳失调与气血逆乱 14。中医采取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已有多年的历史,而且经验十分丰富,近十多年,临床已经将其结合药物、康复训练及电刺激等治疗,但很少有研究将其联合艾灸治疗 15。在祖国医学医学入门中有这样一句陈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为此,笔者认为除了药物与针刺治疗外,艾灸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必须加强重视。从以往临床采取艾灸治疗中风来看 16,主要有三种优势,其一为取辛温走窜,以此实现舒经通络、温阳散寒之功效;其二为取其为体阴用阳之物,达到调节人体阴阳,以及切中基本病机的效果;其三为取其温补结合,以此达到温阳补中及回阳救逆等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情况,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对风偏瘫患者 100 例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60 例)与对照组(40 例),两组患者皆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研究组予以临床护理干预处理,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 CSS 评分皆有明显降低(P0.05) ,但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 Barthel 指数评分皆有明显升高(P0.05) ,但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 。总的来说,近几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在近几年应用越来越多,而且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得到了广泛证实。其有着疏通经络、增强肢体末梢循环、兴奋瘫痪肌肉等功效,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要充分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常规护理方式下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明显不佳,因为未能全身心地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未能将优质护理理念及人性化理念应用其中,而予以临床护理干预处理,包括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皮肤干预及功能锻炼等,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重视。参考文献1 白秀英,蒋戈利,陈匡,等.醒脑开窍针刺法与西医疗法治疗中风的疗效分析J. 中国针灸,2013;13(1):12 廖远碧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 35 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02(06):214-2153 周江波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06(06):72-73 1 陈杨芳老年中风患者康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2(5):7944 边振愈针灸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对比分析J四川中医,2013,21(7):375 陈宗羡,李冬梅,何进香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8(9):6196 高聪,蒲蜀湘,朱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16(1):277 柴雪艳,姜稳妮,范丹,脑卒中急性期康复训练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68 黄欣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60 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 1889 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8(24) :72810胡新耀,李喜忠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24(2): 9911 范娥魏清琳,李菊蓬近 5 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综述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58-60 12 谷文英,李洪力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瘴 60 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2): l25-12613 陈少宗,卜彦青,侯文静,等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5(10):114 曲荣坤面神经减压(或移植)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4,23(23) :2157-2158 15 周贤刚,钟渠,吴俊,等益气温阳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34(11) :1553-1557 16 王素芳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 80 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2,25(5): 47-48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