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地点:材料楼多功能教室主要内容n经塑性变形后,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 变化。n冷加工变形组织经回复和再结晶后的 变化。第一部分:塑性变形后金 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变化晶内变化l滑移带:由于晶体的塑性变形使试样 抛光表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在高 倍下观察可知它是由更细的滑移线组 成。晶内滑移带l用电子显微镜作高倍分析时可知滑移 带不是单一一条线,而是由一系列相 互平行的更细的线组成的,称为滑移 线。l滑移线之间的距离为100个原子间距 ,而每一条滑移线的滑移量为1000个 原子间距。l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往往是金属晶体中 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l最密晶面:晶面间距最大,点阵阻力 最小,滑移容易;l最密晶向:最密排方向上的原子间距 最短,位错的柏氏矢量最小。l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 合起来叫做一个滑移系。每一个滑移 系表示晶体在滑移时可能采取的一个 空间取向。l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晶体中的滑移系 越多,滑移过程可能采取的取向越多 ,滑移容易进行,塑性越好。l面心立方:12个;体心立方:48个; 密排六方:3个。孪晶带l孪生:是一个发生在晶体内部的均匀切 变过程,均匀切变区中的晶体点阵类型 不发生变化,而晶体取向却变为与未切 变区晶体呈镜面对称的取向。l孪晶:变形与未变形的两部分晶体合称 为孪晶;l孪晶界:均匀切变与未切变的分界面( 即两者的镜面对称面)称为孪晶界;l孪晶面:发生均匀切变的那组晶面称为 孪晶面;l孪生方向:孪生面的移动方向称为孪生 方向。孪生的特点(1)孪生变形是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的 ,并通常出现在滑移受阻而引起的应 力集中区,因此孪生所需的临界切应 力比滑移时大得多。 (2)孪生是一种均匀切变。 (3)孪晶的两部分晶体形成镜面对称的 位向关系。形成方式l变形孪晶(机械孪晶):通过机械变形而产 生的孪晶,通常呈透镜状或片状;l生长孪晶:包括在晶体自气态(如气相沉积 )、液态(液相凝固)或固体中长大时形成 的孪晶。l退火孪晶:变形金属在再结晶退火过程中形 成的孪晶,往往以相互平行的孪晶面为界横 贯整个晶粒,在再结晶过程中通过堆垛层错 的生长形成的,实际也属于生长孪晶。纯锌变形孪晶变形孪晶的生长l分为形核和长大阶段:晶体变形时以 极快的速度爆发出薄片孪晶,称之为 形核;通过孪晶界扩展使孪晶增宽。l变形孪晶的萌生需要较大的切应力, 但孪晶在萌生后的长大需要的应力相 对较小。l与滑移相比,孪生本身对晶体变形量 的直接贡献较小。l形变孪晶的产生与金属的点阵类型和 层错能高低等因素有关,如密排六方 金属(Zn,Mg等),易以孪生方式变形 而产生孪晶,层错能低的奥氏体不锈 钢亦产生形变孪晶。纯铁机械(变形)孪晶l工业纯铁为体心立方金属,它只有在 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才易产生孪晶 。晶粒形貌的变化l随着变形度的增加,等轴晶将逐渐沿变 形方向伸长。l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变得模糊不清, 形成纤维组织,纤维状组织是由晶界和 滑移线组成。纤维的分布方向即是材料 流变伸展的方向。l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所观察的试样截面 位置有关,如果沿垂直变形方向截取试 样,则截面的显微组织不能真实反映晶 粒的变形情况。亚结构的变化l位错增殖,经严重冷变形后,位错密 度急剧增加,可增加5个数量级。l对于层错能较高的金属或合金,容易 发生交滑移,形成胞状亚结构,即: 高密度的缠结位错主要集中在胞壁, 胞内位错较少,各胞之间位向差微小 。变形量越大,亚结构的数增多,尺 寸减小。l对于层错能较低的金属,容易形成位 错塞积群。性能的变化l冷加工变形后,强度(硬度)显著提 高,而塑性下降很快,产生了加工硬 化现象,主要是位错密度升高所致。l电阻率升高,磁导率,热导率下降l自由焓升高,化学活性增大,腐蚀速 度加快。形变织构l在塑性变形中,随着形变程度的增加,各个 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都向主形变方向转 动,逐渐使多晶中取向各不相同的晶粒在空 间的取向呈现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这一现象 称为择优取向,这一组织状态称为形变织构 。l按加工变形方式不同可分为丝织构、板织构 等。l织构造成材料的各向异性,对材料的加工成 形性和使用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低碳钢( 0.05wt.%)经不同冷变 形度冷变形后的组织变化冷变形度5%冷变形度10%冷变形度15%冷变形度20%冷变形度30%冷变形度50%冷变形度70%第二部分:冷变形组织经 回复和再结晶后的变化l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组织是不稳定的, 空位、位错等结构缺陷密度增大,畸变 能升高,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高自由能 状态。因此经塑性变形的材料具有自发 恢复到变形前低自由能状态的趋势。当 加热时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等过程。回复l回复是冷变形金属在退火时发生组织性能变 化的早期阶段,具体对应新的无畸变晶粒出 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回复是一个弛豫过程,特点为:l没有孕育期;l在一定温度时,初期回复速率很大, 随后逐渐变慢,直到趋近于0;l每一温度回复程度有一极限值,退火 温度越高,这个极值越高,极限值所 需时间越短;l预变形量越大,起始的回复速率也越 快;晶粒越小,回复过程加快。回复机制:n低温回复:点缺陷发生迁移,密度明 显下降;n中温回复:位错滑移并重新分布。n高温回复:位错可产生攀移,发生重 新分布,并可产生多边化结构。性能变化:l电阻率明显下降(过量空位的减少和 位错应变能的降低);l内应力降低(晶体内弹性应变基本消 除);l硬度和强度下降不多(位错密度下降 不多,亚晶较小) 回复退火主要用作去应力退火,使 冷加工的金属在基本保持加工硬化的 条件下降低内应力,避免变形,提高 耐蚀性。再结晶l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原变 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 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况, 此过程称之为再结晶。l是一种形核、长大过程,通过在变形组织的基 体上产生新的无畸变再结晶晶核,并通过逐渐 长大形成新等轴晶粒,从而取代全部变形组织 ,再结晶的晶核不是新相,其点阵(晶格)类型 仍与旧晶粒相同。l驱动力来自应变畸变能的下降。晶粒长大l晶粒长大是指再结晶之后晶粒的继续 长大,驱动力来自总界面能的下降。l正常晶粒的长大规律:在恒温下,平 均晶粒直径与保温时间的平方根呈正 比。影响再结晶的因素l变形度:变形度越大,储能增加,再结晶驱 动力越大,再结晶温度越低,同时等温退火 时的再结晶速度越快,但当变形量大到一定 程度后,再结晶温度基本稳定。在给定温度 下,发生再结晶需要一个最小变形量(临界 变形度)低于此变形度,不发生再结晶。同 时,变形度越大,得到的再结晶晶粒越细。l退火温度:提高退火温度可使再结晶速度显 著加快,临界变形度数值变小,若再结晶过 程已经完成,随后还有一个晶粒长大阶段很 明显,温度越高,晶粒越粗。变形度对再结晶组织的影响l冷变形程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影响规律:l如变形程度很小时,造成的储能不足以驱动 再结晶,所以晶粒大小没有变化。l当变形程度增大到一定数值后,可以引起再 结晶,但由于形核率很小,所以得到的晶粒 特别粗大,把对应于再结晶后得到特别粗大 晶粒的变形程度称为临界变形度,一般金属 的临界变形为210。l当变形量大于临界变形量后,储能随变形量 的增加而增大,从而使形核率增加,由此再 结晶晶粒得到细化。冷变形度5%+850保温0.5小时冷变形度10%+850保温0.5小时冷变形度15%+850保温0.5小时冷变形度20%+850保温 0.5小时冷变形度50%+850保温 0.5小时冷变形度70%+850保温 0.5小时截线法测定晶粒大小ln 单位面积中的晶粒个数lN 数到的晶粒数 Lt 测试线长度(mm) 注:在400倍的放大倍数下每 格长度为0.0033mm/格退火温度对再结晶组织的影响l当变形程度和退火保温时间一定时, 退火温度越高,再结晶速度越快,产 生一定体积分数的再结晶所需要的时 间越短,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粗大。变形度70%+400 退火0.5小时变形度70%+450 退火0.5小时变形度70%+500 退火0.5小时变形度70%+600 退火0.5小时变形度70%+850 退火0.5小时退火孪晶l某些面心立方金属和合金如铜及铜合 金等冷变形后经再结晶退火后,其晶 粒中会出现退火孪晶。纯铜退火孪晶退火孪晶的生成机制l一般认为是在晶粒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当晶粒通过晶界移动而生长时,原 子层在晶界角(111)面上的堆垛顺序 偶然错堆,就会出现一共格的孪晶界 ,该退火孪晶通过大角度晶界的移动 而长大。在长大过程中,如果在原子 (111)面上再次发生错堆而恢复原来 的堆垛顺序,则又形成第二个共格的 孪晶界,构成孪晶带。l层错能低的晶体容易形成退火孪晶。实验步骤l观察并描绘纯铁冷变形的滑移线。 l观察低碳钢经5,10,20,50,70变形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并描绘其组织特征。 l观察低碳钢经5,10,20,30,70六种变形度变形后在850 退火半小时后组织,并用割线法测得其晶粒度。 l观察低碳钢经70变形度在400 ,450 ,500 ,600 ,850 退火半小时后的试样,从中找出再结晶后晶粒大小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定性关系。 l观察并描绘黄铜的退火孪晶。实验报告要求l分析低碳钢经不同冷变形后的显微组 织。l分析金属再结晶温度及再结晶后晶粒 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