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攻略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 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 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 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便作: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 感。(4分) 答:_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 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 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 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_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 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 :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 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 分)一、诗歌鉴赏答题5大注意事项诗歌鉴赏是历年来必不可少的一种高考题型,而且其模式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没有多大的变化。能够掌握好一般的答题规律就不难得到高分,可是却有不少考生在这方面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分数,实在令人惋惜。从这么多年来的命题情况和出题的模式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会有所变化,因此在这里我们除了讲解这些年来的出题与答题模式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下面谈谈诗歌鉴赏答题的主要注意事项。1明白诗歌体裁基本特点虽然考题中不会直接让考生回答诗歌体裁有什么特点,不过,如果考生能够理解这些特点,在阅读时就较容易理解诗歌,在答题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答,或者说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题。下面所列特性都只是作为一般性理解介绍,能够记住就行了,考生不必深究。(1)音乐性:即诗歌节奏感较强。古代诗歌写出来后本来 是要拿来演唱的,所以,其音乐性较强。在试题中要考查这方面的理解,无非是考一些叠词运用的理解。(2)跳跃性:这是就诗歌的意思推演而言的。小说可能对事件发生的每一步都进行交代,而诗歌则是直接跳跃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就只是把现象摆出来,让读者阅读想象补充。变成了试题来考查,就是“如何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类题型。(3)内容高度集中性:这与上一点有交叉之处。只写某个景象就可以表达许多情感。(4)抒情性:即使是叙事诗也有这个特点,只是抒情的直接与间接、强与弱不同罢了。在试题中就会变成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这类题型。(5)哲理性:不一定每首诗歌都有哲理,但多数诗歌在抒情中还是给人以启迪的。(6)对语法的有意违反:这是就结构方面而言的。有时为了使诗歌能够达到音乐性的美,也就是说为了符合韵律要求,往往对常规的语法作有意识的违反。如“一唱雄鸡天下白”就是对“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违反。这个特点目前还没有发现单独考查,在此提出来,方便对诗歌的理解。2答题时要有观点有分析除非是填空题,或只是12分的试题,否则,都应该有观点有分析。不过,因为诗歌鉴赏单题分值一般都在4分左右,因此,这些观点要尽可能简明扼要,答到点子上即可。3不能脱离诗句答题不脱离诗句不等于把原诗句照抄一次。但要点明哪一句或哪一个词。当然,如果题目已经指明要鉴赏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这一环节就可以省略了。4积累一些专业术语这里所谓的专业术语是相对的,指的是在中学阶段用于诗歌鉴赏的出现频率相对高的术语,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直接描写、直抒胸臆、雄浑豪放等。积极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术语,在答题时能够以一当十,无疑对成绩提高有积极帮助。5注意诗歌阅读答题的步骤规律诗歌考查的内容相对较集中,量较少,也是较容易得到高分的。然而,有的考生由于答题步骤顺序较乱,因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时还因此导致差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为此,提出如下步骤供考生备考参考:(1)读诗歌标题。买书看皮,读文看题。古诗歌标题已经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写什么。读标题有助于理解、答题。(2)读作者。作者信息便于我们理解掌握诗歌相关信息,为答题作铺垫。例如,如果是唐代的作者,那么,他们的诗歌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如果是宋代作者,他们的诗歌往往侧重于写景说理。(3)读注解。如果注解对答题没有帮助,那么,试题一般是不列出注解内容的。反之,如果不注意注解,那么答题时往往就会出现偏差。(4)定基调。诗歌基调定好了,答题不偏离这个基调,即使得不到满分,最少不会得太低的成绩。反之,定错了基调答题也就偏了。如白居易的诗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有的考生把“可怜”理解成悲伤的意思,那么答题就出现偏差了。二、走出古诗歌鉴赏6大答题误区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古诗鉴赏的答题错误都源于考生对考查要求把握的偏差。考生在解答古诗鉴赏试题时,常常陷入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之一:忽视标题阅读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标题常常包含着诸多信息。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只有读了标题以后,才知道本诗谈的其实是读书的感受。鉴赏诗歌时如果忽视标题的阅读,解答常常会出现偏差。例1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玉芙蓉喜雨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问: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情?误答 这首小令通过写劳动人民恶劣、贫穷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愤怒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 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审读诗歌标题以及标题中暗含信息解题的能力。病例根本没有关注诗歌标题,而旁涉其他,想当然地作答。其实我们只要紧扣诗歌标题中的“喜”字,再联系学过的杜甫春夜喜雨的主旨,就不难作出回答。正答 此诗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体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误区之二:不读注释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命题人往往在诗歌后面附几条注释。这些注释或帮助考生理解词句,或为答题作暗示,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切不可忽视注释,而应利用注释来加深理解,正确解题。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贫 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 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经田令孜引荐为工部侍郎。问:本诗题为“贫女”,写的是怎样的一个贫女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单分析。误答 一位女子因为贫穷,虽然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可又不愿意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做媒,表现了那位女子不迎合流俗的高洁操守。分析 此题误答的直接原因就是忽略了注释的作用。诗中注释已经清楚地告诉了诗人的身世和经历等重要的信息,了解这些,就不难理解命题人的意图了。正答 这首诗语意双关、内涵丰富。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怨恨。误区之三:曲解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一般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可用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 刘一止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问: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误答 此诗借写琴棋,表现了寄情于弹琴下棋的闲适生活,抒发了作者看破红尘而超然世外的淡泊情怀。分析 作者以直琴、方棋这两个意象寄寓人的品性,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嘲讽。而病例则完全抛开了物品和人品之间的密切关联,只回答了字面的意思。正答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格,来写自己的志向: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住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误区之四:思维定式鉴赏古代诗歌,一般来说,说到杜甫,就容易想到忧国忧民的主题,沉郁顿挫的风格。提起王维,就知道他诗风含蓄温婉。但是,解答的时候切忌简单套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机械地理解诗歌。见到苏轼就想到他一定会“豪放”地高唱“大江东去”,见到陶渊明就一定想到他远离尘世,“采菊东篱下”,见到“悲”“恨”“愁”“怅”几字就一定是感伤孤独,去国怀乡。用这种思维去解题,其结果常常造成穿凿附会的错答。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渔 家 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问: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词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否表现出婉约词风。误答 这首词能够体现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它通过写梦境,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伤痛,对个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愁苦。分析 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词大都是消沉愁苦之作。回答此题,考生极易先入为主,陷入思维定式。其实,只要略加分析该词的遣词造句,便会明白此词表现的是一种豪放风格。正答 这首词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气度恢宏、格调雄奇。误区之五:架空分析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湘 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 这首诗是杜审言在流放途中所写。问: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误答 首句借重游旧日之地,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次句以春花鸟鸣与自己的遭遇作比,更突出心情的惆怅。第三句再次写到自己被流放的心情。第四句写自己虽然在流放途中,但仍然想念家乡。分析 病例的弊端在于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架空原文来阐述自己的见解,空泛无物。其实选准一个角度,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是不难得出答案的。正答 本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迟日园林”本是充满着诱人的春色,“今春花鸟”本是红花绿树、鸟鸣山幽,而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到的这一切,却都失去了光彩。一“悲”一“愁”,点出了其内心极度的苦闷。误区之六:以译代析例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 世俗欲念。问: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误答 泉在危石上发出呜咽之声,日光照在青松上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所以“咽”“冷”是这两句的诗眼。分析 考生在答题时,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 正答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