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成语解题误区类辨词语复习成语1、望文生义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第4 题D项)(2)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 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2001年春季高考第4题D项)(3)据专家预测,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 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 总量的45% 。(2000年全国春季高考题第4题B项)(4)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全国卷)2、搭配不当(5)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 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C项)(6)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2001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C项)3、褒贬失当(7)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 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全中高考第4题C项)(8)自从中国颁布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 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2000年春季高考第4题C项)4、用错词意(9)我本来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 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1993年全国高考第5题B项)(10)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 外援是清一色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 队望其项背。(1998年全国高考第5题A项)5、用错对象(1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 作品,上面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1999年全国高考第4题B项)(1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 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 汗牛充栋。(2000年全国高考第4题A项)6、不合语境(13)那是一张两个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 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 学子。(1997年全国高考第4题A项)(14)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 行走,抢救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 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第4题A项)7、不明典故(15)今年初上海鲜牛奶燃起竞相降价 的烽火,销售价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 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第5题C项)8、不合语体(16)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畅明亮,只是 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 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第4题D项)成语辨别和运用注意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成语的理解应从整体上把握,但往往其中一 个字又会影响我们的整体理解,因此在平时注意理 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尤为重要。比如“文不加点” 一词,其中的“点”不是指“标点”,而是指“涂上一 点,表示删去”,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 思搞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 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另外如“不刊之论 ”一词,其中的“刊”是“删改”义,如果理解为“刊登 、刊载”,那意思就与实际义大相径庭了。辨明容易混淆的成语()形相近而义有别的比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两 个成语一字之差,且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 惊”义,但细微差别在于:“耸人听闻”指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而 “骇人听闻”指 “已经发生的坏事本身令人 吃惊”。这样一比较,“今年春节期间,山 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假酒案”的填空 也就迎刃而解了。()义相近而用法有别的某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 同,又造成了它们的用法有细微差别。比如 :“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 多,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件太多, 接待应付不过来”,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 你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因 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 扑面而来,令人 ”一句只能选择“应接 不暇”。()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感情的褒贬也会影响成语选择,因此认 真地辨别成语的感情指向也很重要。比如: “半斤八两”和“平分秋色”,两者都指彼 此不分上下,但细细推敲,前者多含贬义, 后者是褒义词。因此“陕西剪纸粗犷朴实, 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 ,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一句中成语“ 半斤八两”的使用肯定是错误的。 )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的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 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 范围要小一些,指几个人,而后者多指一 大批人。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 了坏事”一句中成语应该换成“朋比为奸 ”更恰当。 在使用成语时,要能了解成语的意义、词性、成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