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0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5页 / 共80页
第6页 / 共80页
第7页 / 共80页
第8页 / 共80页
第9页 / 共80页
第1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肺系病证第四节 喘证【概说】 一、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至 脱。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 呼一吸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息,喘也。” 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症因脉治喘证:“喘者,促促气急,喝喝喘息,甚至 张口抬肩,摇身撷(撷,“节”音)肚。” 撷,翻转衣襟, 插于腰带以纳物。撷肚,形容喘剧时腹壁肌肉紧张,随之而 起伏的动作,也就是因气喘而腹部凹陷的意思。 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有轻重之别,可见于某些急慢 性疾病病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论治的中心。有 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予以论述。 二、沿革 (一)、内经对喘证症状、病因、病位论述甚 详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 ”;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胁满 。”喘息、鼻张、肩息均是指喘证发作时轻重 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喘息为轻,鼻张、肩 息则重,并提示了病变主脏在肺。 对喘证的病因,认识到有外感和内伤、邪实与正虚的 不同。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 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灵枢本 神篇:“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均 指外感致喘,属于邪实之证。素问玉机真脏论 说:“秋脉不及则令人喘。”素问举痛论 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此指内伤致喘,属于正虚 。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 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 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提示 喘证虽然以肺为主,但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 (三因方喘概括地说:“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 ,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 肺为主。”) (二)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并列 证治。 金匮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专篇。 “上气”即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 其中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证和“咳而上 气”的肺胀。主要分虚实两大证候,并列方进行治疗。 根据病证不同列有辛温祛寒化饮的射干麻黄 汤,祛邪蠲饮、寒温并用的越婢汤、小青龙 加石膏汤,豁痰祛浊的皂荚丸等方药。 (三)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点,辨证则 以虚实为纲 认识到七情、饱食、久病、劳累等皆可成为内伤 致喘之因。如丹溪心法喘病说:“六淫七情之 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扬 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症因脉治喘:“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 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尅削,元 气大伤。”“或饱后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 ,伤损脏腑而喘作矣。” 景岳全书喘促篇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指出喘证的辨证纲领。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 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讨论范围 由于喘证涉及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因此,它 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 脏腑病变影响于肺致喘。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 ,还需审证求因,结合辩病,与有关病篇互参 ,以便进一步按照各个病的特点考虑处理,并 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 临床上如急、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 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 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按照本 节辨证治疗。【病因病机】 喘证的成因虽然很多,但概要而言,不外外感 与内伤两方面,外感为六淫侵袭;内伤可由饮 食、情志、劳欲、久病所致。有邪者为实,因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 气,肾不纳气所致。请注意听讲啦!请注意听讲啦!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 1.风寒 多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肺卫为邪所伤, 外则郁闭皮毛,内则壅遏肺气,肺气不得宣畅,气机 升降失常,上逆为喘。 症因脉治喘证论:“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 于肌表,则身热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 ” 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中素有蕴热,寒邪外束 ,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气逆而喘。 风寒外袭外闭皮毛,内壅肺气肺气不得宣降上 逆而喘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为寒郁肺失宣降上逆 而喘 2.风热 风热邪犯于肺,肺气壅实,肺失宣肃 ;或邪热内盛,蒸液为痰,痰热蕴肺,清肃失 司,肺气上逆,发为喘促。 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之证,以邪 实在肺胃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风热犯肺肺气壅实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热邪炼液为痰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 而喘 (二)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壅阻肺气,升降不利,气逆而喘。湿痰 郁久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痰火交阻,肺失 清肃,则肺气上逆为喘。若复受外感诱发,则可见痰 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情况。 仁斋直指方咳嗽方论:“惟夫邪气伏藏,痰涎 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息。”即指 痰浊壅盛的喘证而言。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痰壅肺气,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痰郁化热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 (三)情志不调 1、情怀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气机不 利。 2、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气上 逆于肺,升多降少,肺失肃降气逆作喘。 3、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喘出于肺。 素问经脉别论篇:“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 医学入门喘:“惊忧气郁,惕惕闷闷, 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 (四)劳欲久病 1、久病 慢性咳嗽、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 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短气喘促。后期,气阴不能下 荫,则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喘促不已。证治准 绳喘:“肺虚则少气而喘”。 2、久病脾伤,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 喘。杂病广要喘:“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 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3、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 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泛无主, 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景岳全书喘:“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或于精泄之 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于大病之后,或妇人 月经之后,而喘促愈甚。”诸病源候论伤寒喘候:“水 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 二、病机 (一)病位主要在肺和肾 1、肺为气之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 者,皆属于肺。”肺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 赖其宣肃功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肺又外合皮毛 ,内为五脏华盖,朝百脉而通他脏。肺为娇脏,不耐 邪侵,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 降,肺气胀满,壅塞气道,呼吸不利,发为喘促;如 肺虚则气失所主,以致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其他如 脾经痰浊上干,中气虚弱,或肝气逆乘,亦均与肺有 关。 三因方喘:“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 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证治汇补喘病:“ 盛者肺中之火盛也,减者肺中之元气衰也。” 2、肾为气之根,主司气之摄纳。因肾之阳气有使吸 入之气下达的作用,它是通过吸入之气在肺中的肃降 而下达于肾。虽肺主呼吸,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 )的作用,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肾主 纳气的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肾气充沛 ,摄纳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调 畅。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 接续,致气逆于肺,入少出多而为喘。故灵枢经 脉篇又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之说。 此外,若脾经痰浊上犯,壅阻于肺,阻塞气道,升降 不利;或肝气逆乘于肺,使肺气不降而上逆亦可致喘 。虽为肝脾之病气,但无不与肺有关。 综上所述,“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二脏同司 气体之出入,病则气之出入失常而致喘;故喘之病变 脏器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有关。 (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由于致喘原因不一,故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 降不利所致。 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 肾出纳失常,且尤以肾虚为主。 医学心悟喘:“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 喘,未有不由于肾者。” 3、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多为慢性喘咳, 肺肾虚弱,复感外邪,引起之急性发作,因外邪、痰 浊等壅阻肺气,而致出现“上盛”之证;因肾不纳气 ,同时并见“下虚”之侯。病情重笃者则见喘脱危候 。 (三)重证每多影响到心 本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 多影响到心。这是因为心与肺、肾在生理病理上有相 互影响的关系: 心与肺: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 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 心与肾:肾脉上络于心,心肾水火既济,心阳根于命 门之火,故心的阳气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 气皆有密切联系。 在病理情况下,肺肾俱虚,则心气、心阳亦同时衰竭 ,气阳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可见面色唇 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的危险 证候。 危候: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扇,摇身撷肚, 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 急促无根者。喘证病因病机示意图风寒 外感风热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饮食痰浊情志肝气 内伤 久病 劳欲 心阳衰竭 喘脱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出纳失常 虚实气机升降失常喘【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煸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二)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 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一)喘证与气短的鉴别 共同点:呼吸异常。气息短促,胸闷不畅。 区别:喘证:气粗升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甚者不能平卧 。 短气:呼吸虽数,但浅促微弱,不能接续,或短气不足以息 ,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 联系:短气往往是喘证之渐。 另有少气一症,古人有二种说法,一种是少气即短气,如诸 病源候论短气候说:“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 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 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 迫也。”另一种是少气与短气不同,赤水玄珠喘门说: “短气者,息促似喘非喘也。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临 床所见,短气有虚实,少气以虚为主,但短气之虚证实与少气 相同。 (二)喘与嗽的区别 喘与嗽两者有轻重的区别,简易方 :“重则为喘,轻则为嗽。”在症状上 也不同,“喘之为病哮吼作声, 憧憧而急,喝喝而数,张口抬 肩,摇身辊肚;嗽之为病,风生喉靨, 淫淫如痒,习习如哽,涕唾稠浓,声音 重浊,甚则续续不已。” 释: 憧憧(chong 冲):摇曳不定。 喝喝:大呵出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 喘喝。” 辊(gun 滚):象车轮样很快转动。辊肚形容腹部 起伏急促。 喉靨:靨(“叶”音,指甲状腺)。喉靨即咽喉部。 淫淫:流水貌,咽喉部似有水流之痒感。 习习:屡飞貌,咽喉部似有羽毛哽阻感。 另一方面,喘与嗽还有因果关系,久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