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三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 、50年代) 二、中体西用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 代) 三、维新变法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末) 四、民主共和辛亥革命(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五、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1915年 )你知道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演进吗?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真正实践是从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 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 异同。 (2)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 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 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 巨性。课标要求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知识结构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推翻帝制(辛亥革命)革命派捍卫共和的斗争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背景序幕 “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1.背景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时代潮流 国内局势: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甲 午战败,不仅摧毁了洋务派的强国之 梦,也把维新派推到了政治制度变革 的最前沿。 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思想基础: 西学东渐之潮使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 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2 2、序幕:公车上书、序幕:公车上书直接原因:1995年四月马关条约的签 订近期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主要内容康有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思想主张。康有为 指出变法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变法涉及到的问题首先 是治国之法,仿行近似于西方君主立宪的制度;其次是 强国之法,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各项政策;其三是教 民之法,改革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意义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 群众性爱国行动的开始,它将资产阶级维新 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及挽救国家 和民族危亡的各种问题和盘托出,把资产阶 级维新运动由思想传播推进到了政治运动阶 段2 2、序幕:公车上书、序幕:公车上书松筠庵松筠庵18951895年春年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 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 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 书,要求拒签和约。书,要求拒签和约。1818省举人省举人 群集在群集在 宣武门宣武门 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 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 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 这就是这就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谏草堂谏草堂“下诏鼓天下之气,迁 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 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 之治。”康有为你怎样看待康有为 为代表的“公车上书 ”?标志着维新思潮发 展成为爱国救亡的 政治运动。(1)背景:维新运动逐步推向高潮。民族危机严重。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 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2、开始:1898年,光绪帝下定国是诏。3.高潮:“百日维新 ”3.主要内容4.结果及评价在康有为的号召下,各地维新派 人士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创立报 纸、政治学会、开办学堂等方式 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把维 新运动逐步推向高潮。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人事 方面政治 方面经济 方面文教 方面军事 方面破格召见新人,询问变法事宜 ,并酌受官职,令参与变法许天下士民上书言事;改革上 谕及各部行政命令的传达方式 ;裁撤闲散结构、裁汰冗 员澄清吏治,提倡节俭设立国家银行;设立农工商总局;提 倡土地开垦和私人兴办实业;改革财 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等裁撤驿站改科举,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提 倡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 学、游历等等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造兵船,增 设海军;力行保甲,实行团练等等裁撤绿营废八股取士4.“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局限,完全脱离了广大 人民群众,甚至把变法维新当做抵制人民革命运动 的手段;他们反对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革命,认为只要依 靠封建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就可以使中国变 成资本主义强国;他们也幻想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来消弭帝国主义 的侵略阴谋,并试图从列强那里寻求对变法的支持 。这些注定维新运动的必然失败。4.“百日维新”的评价1.积极意义2.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体制,没有触及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也没有实 行维新派所倡导的定宪法、设议院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在政治上,给予了资产阶级一定的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在 经济上,承认、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文化上,提倡兴西学、 废八股。这些都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近代中国人民政治的实践由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百日维新的失败暴露出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顽固,血的教训使 人们警醒,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开始向革命转化。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辛亥革命)背景戊戌变法起了比较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爆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成就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 宣告成立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埋葬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 阶级宪法,这部宪法在什 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它 的制定有什么目的?其主 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 些原则?该如何评价?阅读思考(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背景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2、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时代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主要内容: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 权利(平等与自由)和义务。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 分立的政治制度 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议院的权利和 严格修宪程序 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 原则体现了主权在民最初是仿效美国总统共和制防止袁世凯擅权4、历史地位: 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_;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_性质的宪法。里程碑 资产阶级毛泽东在评价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时讲到:“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 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 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 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 命性,民主性。”请结合 所学知识对毛泽东的评价 进行分析深化探究:1、历史进步性:(1)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 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 (2)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一 度被视为民国的象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 的法律武器。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捍卫民主共和制 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5、评价2、历史局限性: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 均地权。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 心,任何逆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 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便忧惧 而死,说明了什么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 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护护国运动动第一次护护 法运动动第二次护护 法运动动袁世凯专权 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 制 段祺瑞拒绝恢 复临时约法 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 时约法和国 会 1913年,孙中山发 动“兴师讨袁” 孙中山两次发表 讨袁宣言 孙中山于1917年 在广州成立护法 军政府 1920年底,孙中山 在广州重组军政府 ,1922年北伐 袁世凯镇压,失 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 帝制遭到滇、桂军阀 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发动叛 乱而失败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开始了民主共和 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袁世凯实行专权,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反袁的“ 二次革命” 袁世凯一步步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广大人民和革 命党人坚决反对,进行了护国运动,袁世凯帝制梦破 灭。 段祺瑞掌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 山发起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