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一化三改造1一化三改造的背景: (1)抗美援朝胜利,为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 了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 条件。 (3)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注:以俄为 师包括两个方面:革命道路、建设道路) (4)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相当落后 (5)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 三改造 2一化三改造的指导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时间:1953年 (2)目标:A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生产关系 ) B把我国建成工业化国家 (生产力 ) (3)内容: 1)确定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 称“一化三改造”。 注: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时期,过渡时期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过渡 时期也就结束了。 (4)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国初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 一) (1)开始时间: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1)一五计划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同时有步骤地对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特点:社会主义改造(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优 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实施结果及意义:A提前完成 B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工业化原料基地 C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联系 新经济政策) 4)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 到改善。 (2)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道路(特点):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比较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比较英国工业化之路: 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创造条件; 由轻工业开始(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再重工业 (二工主要是重工业);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由自由资本主义转为垄断资本主义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而不是农 轻重同步发展) : A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课文 小字:毛泽东的描述) B国防需要:帝国主义对我国采取封锁遏 制政策,处于帝义包围之中,为保卫国家 安全,加强国防,有必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 C学习苏联:效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苏联建设经验两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4)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建设成就(一五计划 实施结果): 1)在苏联的援助下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2)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建立起一批骨干企 业、能源基地、工业化原料基地 看小字、图片:联系东北老工业基地 长春第 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交 通运输武汉大桥等 3)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联系新经济政策) 4)工业布局: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 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 (注意:一五计划除工业外,农业也得到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角度) (2)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使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三大改造的内容:把资产阶级、个 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 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集体所 有制 (4)改造的方式(小字)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互 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将个体农业经济 改造成集体经济。(看图片:农民申请报名入社 )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土地改革 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 B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随着一 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 ,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 的需要急剧增加。的需要急剧增加。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限 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 发展的需要。(农村再次出现贫富分化,一些农 民失去土地) C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农 民土地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 义公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和平赎买、(公私合营)、将民族资 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资本家私有制过渡 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看知识链接、看图 片:永安公私合营) 复习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60、70 年代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即彻底结束 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 B C D (5)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 (6)三大改造的评价: 1)不足: 工作中有缺点和偏差:对农业合作化以及手工业 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形式过于简单划 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 A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的作 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难以调动。 2)肯定:A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奠定了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A实现了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比较民国后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移风易俗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没有根本变革; 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统一方面出现北洋军阀 独裁、割据混战的局面) (7)三大改造的拓展:1953年起开始实施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 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典范。 19531956年,中共借鉴苏联建立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 实际,对资本家采取“赎买”政策,对农民和手工业 者采取引导、示范的方法使他们走上集体化道路, 建立合作社,避免了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社会动荡,是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之举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背景: 1)土地改革完成,一五计划正在实施,社会 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 2)大陆解放,抗美援朝胜利,政权巩固 (2)时间、地点:1954年,北京 (3) 会议内容: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 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社 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完成。 2.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简称1954年宪法 (1)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 (2) 1954年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依据 :两个原则) (3) 1954年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第一个原则) 表现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 。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 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第二个原则) 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通过三大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建 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4年宪法的意义: A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社 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B 1954年宪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国家的 统一和边疆的安全,使少数民族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C 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 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宪法制定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质,即全国政协暂时行使全国人大职能。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作用。 全国人大召开和宪法制定后,便结束了这种局 面,这就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3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的内容和特点(民 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 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和西方相比中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两党制、代议制、普选制本课小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集体 所有制(都属公有制)、(建国初还有高度集中统一的 计划经济体制) (2)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设,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建立文明、民主 、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提供制度保障。单元知识点归纳 时间段:19491956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 期 标志:新中国成立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前三年的工作任务(1949195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 留任务,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奠基 经济: 土地改革 政治:1)以共同纲领为建国纲领 2)扫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大 陆解放和统一 对外关系:1)抗美援朝,维护国家安全,为新中国社会 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2)1950年中苏签订同盟互助条约 3)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 的外交活动 (此时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包围禁运政策,遏 制新中国) 后三年的工作(19531956):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制定并 实施一五计划 1)经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前完 成一五计划(生产力) 2)社义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政治:1)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1954 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对外关系:1)50年代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