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一、宋明理学产生背景1.儒学困境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 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东汉前期 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性(从未 主动挑起宗教战争)、圆融性(鼓 吹三教合一)及它的中观哲学与中 庸之道极为相似,都摒斥走极端的 思路,加之其因果轮回的理论对社 会产生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僧在 弘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典, 体现了佛教儒学化的倾向,所以魏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大夫 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 佛教。六祖慧能白马寺创 建于东汉永平 十一年(公元 68年),是佛 教传入我国后 第一座由官府 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 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和“ 释源”,有“ 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道教的产生与传播道教的产生与传播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 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 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 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 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 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 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 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 ,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 典。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 学思潮)盛行,其代表人物 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 儒、道融合。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老君岩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 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武当山另类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三教图“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三教合一“聚仙庭”少林寺壁画(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唐宋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过渡: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的不断思考和探索。一、理学产生背景1.儒学困境(2)原因2.儒学发展(1)概况: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提出“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主张:影响:(2)影响:为理学创立奠定基础。何为宋明理学?“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自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二、理学发展的阶段1.北宋理学创立:北宋五子(1)基本特征:(2)主张: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周敦颐、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 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 ,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 立开辟了道路。主张:意义: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邵 雍冬至吟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 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小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 能知。杯盘吟林下杯盘大寂寥,寂寥长愿似今朝。君看击 鼓撞钟者,势去宾朋不易招。欢喜吟扬善不扬恶,记恩不记仇。人人自欢喜,何 患少交游。 善人吟良如金玉,重如丘山。仪如鸾凤,气如 芝兰。 推诚吟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天人相 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张载对理学的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_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的代表。理论上,他严格区分 _、_、_、_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程颢、程颐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并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大力表彰大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气学”天道性心“天理”“仁”“二程”对理学的发展程颢、程颐兄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轻视实践;在理欲关系上主张“ 存天理,去人欲 ”,强调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程颢程颐朱熹对理学的发展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理 学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 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 等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 ,认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 ,主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 承和发展二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 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四书章句集注书影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 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 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 注,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 ,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 经典著作。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 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 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 上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1)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二、理学发展的阶段2.南宋理学成熟:朱熹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还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 要作用。何谓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2.主要思想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4.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5.意义: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具体讲,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请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答案提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尽管在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但是教育和考试的大权仍在理学家手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许多学生成了理学的传播者;考试只取赞扬理学的人。再就是理学家们还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他们的道德标准强化了封建秩序,适用于小农经济的社会,于是统治者对理学的限制逐渐松弛下来。最终它从民间书院的讲习进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1)心学的开创者是_,其核心命题是“ ”他的名言“ ”。(2)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_,是心学的 集大成者。陆九渊心即理也系统的心学理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心学出现的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二、理学发展的阶段3.宋明理学发展:陆王心学1.心学的出现和成熟2.心学的基本内涵: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致良知”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出现,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在心中,不必去外求。贵州修文阳明洞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