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与元气道家(教)的本体论思想简述l从道教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 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崇拜为 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了古老的 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 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 了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学说中的 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 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 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道教与道家道教与道家l道教是在汉代及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 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本体和最高 信仰的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l由春秋时代老子开创的道家,以“道”为最高实 体,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为实践导向,具有 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它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人 生哲学,引导人超越世俗而返璞归真,追求一 种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自在自由的生活。l道家思想常常与人生境界的提升紧密联系在 一起。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其 超越是一个既有理性又有直觉的复杂过程。 它像西方哲学一样,重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而不像儒家主要重视的是主体之间的关系 。l道教与道家一样,都把“道”看成宇宙之源、 万物之本、真理之根。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 观念上看,二者是一致的。l在以“道”为本的基础上,二者也都认为“元气 ”是“道”化生万物的直接根源,是道与事物之 间的形成纽带。l为此,道家思想成为了道教的思想体系的主 体,在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l所以,从哲学和思想的层面看,将其称之为 道家,这主要集中于上层信仰者和知识分子 之中;从宗教和信仰的层面看,将其称之为 道教,这主要集中于下层信仰者之中。一、道论l“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 德经25l“道”是老子“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 )、抛开宇宙万物之具体属性、探求宇宙 起始点和总根源,而体悟到的宇宙万物之中 最本质的共相。一)道体与道性一)道体与道性l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有体有用(实体与 功能)。l道体,是形而上的宇宙万物之原始本体 ,呈现为“无”和“有”两种状态的统一。l“无”是宇宙创生前的虚空状态,即“ 天地之始”,具有质朴性和绝对性。l“有”是宇宙创生之际涵纳了生机的混 沌状态,即“万物之母”,具有潜在性 和无限性。l道用,即道的属性与功能,是道的形 而下的法则秩序,宇宙万物之中普遍 存在的客观规律,即“常道”。l道化生出时间和空间,物质与精神 ,运动与静止,生命与文化,具体 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体之 中,它贯穿古今、囊括万有、其大 无外、其小无内,体现的是宇宙的 真实结构和内在节律。l“道”创生和演化宇宙万物的基本图式:“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德经42l“一”混沌一炁,内丹家称为原始先天 一炁、真一祖气、太乙真气等,是宇 宙创生之始混沌状态中隐藏着的秩序 ,是产生普适于万物的内在戒律的信 息源。二)道化生万物的图式二)道化生万物的图式l“二”是演化出阴阳二性的化生状态,是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矛盾状态。内丹 家承继了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观点。l“三”是阴阳二极之间由于存在着“中介” 物而构成的整体,即阴、阳、中三者, 三者虽对立却趋向于“和”的状态,所以 分则为三,和则为一。l“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 德经21l可见,道能化生出有象、有物、有精、有 信的物质形态,是最本根的的实体。l“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无所不在”三)道性三)道性l道化生出先天混沌一气,进而分出阴阳二性 ,再转化为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在 宇宙大爆炸中三者组成万物纷纭、生机勃勃 的世界,即“三生万物”。由此形成内丹学所 称的自然界之“大宇宙”。l“道”具体化为万物之性,在自然、社会、人 生中体现出来就是“德”。l将人体、社会、自然界看作是同构的统一体 ,将人体生命规律的研究推至治国用兵、君 王南面之术,形成一种以身观天下的学问。l“气”是早期黄老之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事物 总是处于合与分的运动变化之中,天地合气 而化育万物。阴阳二气以其动静属性而构成 运动的直接本源。在后秦汉以后的黄老之学 中,常以“气”释“道”,以解释神仙家的长生 之学。l道教流传至今的最早经典太平经,主张 元气发生说。“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 ”,“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 。二、元气l元气及其派生的阴阳二气及其中介和气,还 带有情感、意志和道德色彩,阳气“好生”, 阴气“好杀”,和气“好成”。这一神秘的气化 论,以后一直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l气化论思想在太平经思想体系之中更重“ 中和之气”。“阴阳者要在中和”,天地阴阳只 有沟通为“中和之气”,才能“相受共养万物” 。“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l这一“中和之气”的思想逐渐伦理化,成为了 安邦治国的社会秩序的理论依据。“天之法, 常使君臣民都同,命同,吉凶同”,“同心治 生,乃共传天地统”。l道论认为万物创生前先有气,然后形、质依 次出现,从时间上称之为太初、太始、太素 。l“太初者,气之始也”列子天瑞l“元气始萌,谓之太初”帝王世纪l“太始者,形之始也”易纬乾凿度l“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 ”万法通论l“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 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 者也”。道法会元卷67三、道与气l内丹学将人体看作是“小宇宙”,是由父母阴 阳交合含摄先天一炁所立的性命,性命即为 神炁,分而为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 ,是内丹修炼的药物原料。l先天一炁生阴阳二性,“阳化气,阴成形”, 阳为功能,阴为形质。阴精为生命基础,阳 气是阴精产生的生理机能。l内丹修炼的基本原则:顺死逆生(与一、 二、三逆向)。即将精气神凝炼为神炁-炼 精化炁-三归二(精气合一的代称),将神 炁凝炼为元神-炼炁化神-二归一,最后复归 于道-炼神还虚-一归。是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路的反演思 路。l道家之学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 以“中和”为纲要,以“忍让”应对世事,以“ 逆”修炼,以弱胜强,以退为进,“动合无形 ,赡足万物”。l“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 俗施事,无所不宜。指要而易操,事少而功 多。”论六家要指(司马谈)四、综述l“道”应用于治国、用兵、修身、处世、为学、 养生诸方面,融汇百家,包罗万象。l道家与道教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性:l上自哲学思想、自然规律、宗教信仰、国策 兵法;l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健体修养之方技 ;l下至民俗、祭祀、星命、占验等术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