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回顾1、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三大改造的实质。 3、简述19561976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 面的成功探索和失误。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复习目标1.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2.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其必要性和历史作用。 3.树立主动归纳总结的意识,深化知识学习, 提升复习效率。复习指导一:请同学们用2分钟读教 材导言和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背景、内容和 意义。 2、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 移,分析给我们的启示。归纳提升: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 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在中共七届三中全 会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 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路线方针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国情 出发。1(2011滨州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 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是指本次全会 A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B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实 现了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突出贡献在于,实现 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答 案: D 2“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 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 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 使世界的中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 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78年,中国做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 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答案: 复习指导二:请同学们用3分钟读教 材第二、三目,思考下列问题。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先从哪里开始?简 述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时间、中心环 节、主要内容及意义。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简述其确 立的过程。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先从哪 里开始?简述其主要内容和意义。(1)1978年,安徽、四川农村 (2)主要内容: 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 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3)意义: 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 城市的改革中心环节: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时间、中心环节 、主要内容及意义。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作用:内容:时间:1984年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 的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简述其确立 的过程。(1)原因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事关全局稳定。 2)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 建设。思考探究一: 结合P57学习延伸中的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 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思考探究二: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外出要饭 。没有外出的小岗生产队社员为免于饿死,在12月14日 夜晚聚在严立华家写下包干到户的保证书:“我们分田 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 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试分析小岗生产队社员“包干到户”的举动如此神 秘而悲壮的原因。2.小岗村的成功探索开启了农村的历史性变革。这对 当前改革有何启示?答案: “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民群众有无穷 智慧,党和政府须加强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 从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的弊 端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三: 结合P56“历史纵横”,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的必要性。归纳提升: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过几次变 革?1、19501952年土地改革;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3、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4、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农民私有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集体化程度不 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 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 重弊端,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 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 的生命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解放生产力。 4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82年中共中央第一个“1号文件”,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与发展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分别 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配方式、实质和作用,都是 正确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 权,但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由此可以判断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 是因为它(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在保持土地公 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B、 D两项的说法不正确,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 C(2009福建高考)1984年3月24日,福建 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 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 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 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计划经济时代统得过死,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松绑”在某种角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这在后来又逐步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2009全国卷)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9725.538.117.918.5该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表分析能力。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答案: D本课小结课堂作业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2.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及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