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1页
第2页 / 共101页
第3页 / 共101页
第4页 / 共101页
第5页 / 共101页
第6页 / 共101页
第7页 / 共101页
第8页 / 共101页
第9页 / 共101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学习目标表达技巧1 抒情手法2 描写手法3 修辞手法4 篇章结构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细描 白描 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说明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达方式。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达方式。 例:例: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叙事)(叙事)(议论)(议论) (抒情)(抒情)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 景生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源清中学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 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 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 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 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 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 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 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记叙、议论、 抒情、描写赋得暮雨送李曹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分析是否恰当?分析是否恰当?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 的密雨交织起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的密雨交织起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含 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比”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 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 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 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 源清中学(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 物上,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进行描 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里的景物有强 烈的主观色彩。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分析是否恰当:分析是否恰当: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表达出对春光留恋和惋惜的伤感情绪。表达出对春光留恋和惋惜的伤感情绪。不是直抒胸臆不是直抒胸臆, ,而是以而是以曲折婉转曲折婉转的笔法的笔法 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 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作者借作者借“ “原原上草上草” ”的顽的顽 强抗争,抒强抗争,抒 发送别友人发送别友人 时的依依惜时的依依惜 别之情。别之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 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 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物) 也叫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只写景不抒 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 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 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 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 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 着诗人的离愁别恨。源清中学“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 场触景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 处“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 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境而产 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 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 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触景生情:是指抒情主人公见到某一景物或某一场景 后,油然而引出的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 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 自觉地将这种主观情感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以 客观之景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 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 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 感情。源清中学(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 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 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 皆情语。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 析。源清中学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 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点)。诗人借助对“青 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 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 、凄清的氛围。(评) 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 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 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 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源清中学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 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 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源清中学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答案 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 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 、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主要 类型乐景乐情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 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 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 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 感情。 乐景哀情 古人这样说它的作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哀乐”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 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 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 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 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 利用好景致与坏心情的矛盾,突出中心思想。以乐景 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哀景乐情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 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 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 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抒情方式叙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 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表达内容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 :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 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 信封再检查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 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 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了 借事 抒情王维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抒情 方式叙事抒情 表 达 内 容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 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 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 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 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 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 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 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 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 格化的色彩。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 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李忱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 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 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 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 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 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 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与借景 抒情的区别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咏史抒怀 借写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 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 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 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 的思想感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 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 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怀古伤今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