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节 城市化知能层级突破教材深化透析学业水平达标基础自主梳理课标领航第二节节 城市化课标领航课程标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了解: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掌握: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用:1.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基础自主梳理一、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_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_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_活动的过程。2城市化的表现(1)人口集中过程:人口不断向_集中,结果是城市人口总量及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市数量 _,城镇密度_,城镇规模_。非农业 城市 非农业城市增加加大扩大(2)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建设用地_,农业用地发展为_;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3)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_产业转变。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本质内容:第二、_产业的建立和_。扩展城区第二、第三第三集聚2城市化进程特点(1)城市化进程_。城市化水平提高:19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_,1980年上升到39.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已进入_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_,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_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_国家。加快13.6%后期加快发展中国家发达(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_或趋于_,甚至出现城市人口向_和_倒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_,导致城市化与_过程脱节。进程不同减缓稳定郊区农村工业化工业化(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带有6个,即美国东北部_城市带、北美_城市带、日本_ _城市带、英国_城市带、欧洲_城市带、中国_城市带。大西洋沿岸五大湖东海岸南部西部长江三角洲思考1逆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哪些?逆城市化就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吗?【提示】 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水平较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_污染、噪声污染、_污染等。(2)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_、交通事故、_等。(3)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_紧张,存在_和_。水垃圾 交通阻塞停车问题住房贫民窟棚户区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区空房过多,形成_,市中心区逐渐_。(4)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_、贫困、_和社会争端等。2解决措施:控制_,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加强城市管理、治理环境污染等。贫民窟衰落就业种族歧视城市规模思考2既然城市中存在污染严重、交通阻塞、住房紧张等问题,为什么仍有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提示】 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完善,文化设施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度高,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知能层级突破正确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要正确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必须抓住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 1内涵(1)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2)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3)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表现为推力和拉力作用4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 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 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项目意义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 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 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 展水平文化、思 想、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 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 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 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例例1 1(1)图中空间范围内有_类地理区域。(2)从t1至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_;_;_。(3)此过程被称为_。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_ 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及其表现,由题目条 件和图示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从t1至t4的历史期间,该区有三类地理区域;从t1至t4城市数目在增多,城市用地在扩大;城市成群、连片。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从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城市化过程。第(1)题,结合图例和实际,我们可知图中应有农村、郊区、城市三类地理区域。第(2)题,由图示t1至t4,城市数目由4个变为11个,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城市连片成群。第(3)题,该图示反映的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扩大,是城市化过程的表现,其最终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答案】 (1)三(2)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用地面积扩大 形成城市群(带)(3)城市化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市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20202030年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说明乡村人口并未全部转移到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与2000年相等,但数量不一定相等。第(2)题,据图示注记: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效区人口。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一直趋于提高。 2010年约为50%,2030年约为65%。答案:(1)B (2)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化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很大的差异,现总结如下:国家 类型所处 阶段起步 时间目前 速度发展 水平城市人 口比重城市化 与经济 发展后果发达 国家后期 阶段早缓高大(70% 以上)相适应出现逆 城市化 现象 发展 中国 家初期阶 段和中 期加速 阶段晚快低小(不到 40%)不相 适应造成很 多社会 问题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例例2 2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 _ _。(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_。【解析】 第(1)题,由材料1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 西方发达国家,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1而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量在 提高。第(3)、(4)题,材料2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 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答案】 (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2)BC(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学以致用学以致用2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 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M1 BM2 CN1 DN2(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第(1)题,19世纪以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结合图例知,M2即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第(2)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 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1)B (2)D城市化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原因及整治措施总结如下:问题表现原因整治措施 城市环 境问题大气 污染生活燃煤排放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 的尾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 重的企业;实行集中 供暖;建立绿化隔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