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语文必修32.2.1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秋 兴 八 首 甫 杜一 、教 学 要 求 &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成就。&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二、 学 习 要 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2. 以颈联为例,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 情景交融使秋兴八首达到很高的艺术高峰,分析这两首诗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三、 作 者 生 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 , 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 官 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 文 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 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 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 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 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 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 之无愧的。四、 作 者 作 品 望岳房兵曹胡马 画鹰赠李白饮中八仙歌 春日忆李白兵车行丽人行 醉时歌月夜 前出塞(其六) 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春望 悲陈陶 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哀江头北征 曲江(其二)石壕吏新婚别 赠卫八处士蜀相 月夜忆舍弟 梦李白二首江村春夜喜雨 狂夫天末怀李白客至不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 赠花卿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登高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阁夜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五、 创 作 背 景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 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六、 课 文 讲 解 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1. 课 文 分 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 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 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 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 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 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 ”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 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 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 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 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 ,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 杀。1. 课 文 分 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 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 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 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 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 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1. 课 文 分 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 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 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 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 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 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 ,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 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 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 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1. 课 文 分 析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 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 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 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 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 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 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1. 课 文 分 析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昆吾和御宿,都是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 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昆吾,有亭;御宿有菀。逶迤,一般写为委蛇。委曲自得的样子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紫阁,终南山之峰也,其形 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渼陂”,水池名,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水澄清而味美 ,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昔日长安胜游之地。自长安游渼陂必经昆 吾山、御宿川。及至,则见峰阴入陂,故曰逶迤。1. 课 文 分 析 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 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 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 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1. 课 文 分 析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 :“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 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1. 课 文 分 析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 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 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1. 课 文 分 析2. 课 文 难 点 讨 论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 ,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 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 术境界。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 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 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 化了的情意。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 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 :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 意象的超越现实。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 悲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 时则薄 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 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 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 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 ,回翔万状”之言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 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 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3. 课 文 相 关 评 论 1.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 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 包含的感情。 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 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 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 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七、 研 习 与 思 考 明代书法家 陈淳八、 相 关 艺 术 作 品 展 示 杜 甫 草 堂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九、 延 伸 阅 读 曲江二首 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九、 延 伸 阅 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