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3)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描写手法:4、表现手法:(一些常用的)5、结构特点:一、考查范围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双 关、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象征、联想、想象、衬托、以小见大、欲扬 先抑、小中见大,点面结合等正、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抒 情 方 式(一)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 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 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 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 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 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 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 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蝉喙)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 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 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 赞颂和高度自信。 托物言志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与借景 抒情的区别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 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 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 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 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 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用事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 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 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 有意味,颇显豪气。 修 辞 手 法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首句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 出了它的清秀。第二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 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 象的情态特征。1、比喻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 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 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 深结合起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 真挚纯洁的深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 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写 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 感),别具一格。 2、通感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 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 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 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 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 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拟人4、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 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 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 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 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 ,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 艺术效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 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 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 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5、借代6、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 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 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 辞手法。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7、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 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 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 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 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 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8、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 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 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 象。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的判词)“三 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 内含感情的“情 ”。9、设问与反问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 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 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 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喜欢颠覆传统观点,本诗使用反问句式,语 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 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描 写 手 法1、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 ;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 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 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 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村行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 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 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 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 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 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 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 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 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 “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 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 止, 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回忆:已逝之景;联想:由此及彼,主客移位。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 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 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 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 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 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 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 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 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 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 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 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 乡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 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 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 ,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 同”让读者去想像。 3、细节描写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 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 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 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4、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 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