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1:两极格局形成:变2: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变3:多极化趋势加强格局 :第7、8、9课第10课第11课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40s-现 )(40s-60/70s)(60/70s-80/90s)(80/90s-现)两极格局形成:展开 :社会 :资本 :殖民地半殖民地:美苏冷战开始( 核心)殖民体系瓦解(边缘)第7课第8课第9课雅尔塔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苏联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 “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 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战时要保持团 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要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预言二战期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美英与 苏联为什么能够联合起来? 试举例说明。那么二。那么二 战之后,曾经的盟友、仇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战之后,曾经的盟友、仇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昔日的盟友关系能 否维系长久?是 的全面对抗:政、经、文、军等等双方争夺重点在在全球冷战下不排除冷战的特点除直接交战以外欧洲局部地区非直接对抗的热战背景:1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 2 战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 3二战后人民和平思潮以及双方势均力敌。过程:1946年,凯南遏制理论、 “ “富尔顿演说富尔顿演说” ”;序幕:“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1947)展开:激化:1、第一次柏林危机2、朝鲜战争的爆发-东西德国出现-南依旧分裂第8课:美苏冷战的形成(上)马歇尔计划(1947)经互会1949)北约组织(1949)华约组织(1955)经:军:情报局(1947)政:结果: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49)1953年(1955)第9课殖民体系瓦解背景:宗主国实力下降;两大阵营对峙;亚非拉民族意识增强。过程:1945-1975年(前:二战后,亚洲;后:60年代,非洲)结果: 独立材料一:材料一:1945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1200多万多万 ,拥有,拥有原子弹,原子弹,在全世界在全世界50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500 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黄金总量的四分 之三之三。美国集中了全世界。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 业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业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1939年1945年 军队335万人1230多万人 陆军位次资本主义世界 第17位资本主义世界 第1位 海军战舰325艘765艘航空母舰7艘30艘超重型轰炸机0架2865架 重型轰炸机22架11065架 军费开支12亿美元90多亿美元材料五:苏联是材料五:苏联是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主要力量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主要力量,苏联在苏联在 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 装备精良的军队。装备精良的军队。19451945年,苏军增到近年,苏军增到近11401140万人。万人。19431943 1945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年每年平均生产1212万门炮、万门炮、1939019390万发炮弹、万发炮弹、3 3万辆坦万辆坦 克、克、4 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但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了其远远超过了其 他国家。他国家。战争使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苏联领土扩大了了6060万平方公里,从建立万平方公里,从建立“ “东方东方 战线战线” ”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领土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领土 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几乎整个东欧和半个 德国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并将日本部分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并将日本部分 北方领土划归苏联,从而形成了一条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北方领土划归苏联,从而形成了一条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 界线。界线。苏联幅员辽阔,其间包括苏联幅员辽阔,其间包括10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欧亚的社会主义国家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遏制理论遏制理论( (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内容: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在苏联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需要 捍卫。苏联的存在是美国未来发展的障碍。美国政府要遏 制苏联。揭开了冷战序幕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 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 流要维持。我们惟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 ,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乔治凯南1946年2月22日致美国国务院电文这是摘自美国驻苏代办凯南给国务院的一封长达8 000字 的电报中的一段话。在电文中,同学们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冷战政策的提出理论基础铁幕“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至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 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 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 势力范围之内 。他提出美国应负起对“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盟,“英 语民族的兄弟联合起来”,以对付“共产主义和苏联的进一步扩 张”。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 美国的安全有关”。 称霸世界、遏制苏联阅读材料、汲取信息:“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 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 ,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 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标志冷战开始马歇尔基于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 “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 ,而不是子弹”的思想,1947年6月 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以校友身份 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把美国对欧 洲的援助计划浓缩为15分钟的演讲 ,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及结果?从1948年到1952年, 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 美国130多亿美元的 援助,90是赠与, 10是贷款。因此丘 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 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 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看漫画汲取信息 用膏药援救死者 对美国:A、 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B 、政治上:西欧各国受制于美国,随着实力增强必然要求摆脱控制A、经济上:西欧成为美国的海外市场(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 B、政治上:控制了西欧;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了苏 联的向西扩张。(均有利于美国实现其霸权政策)影响: 对西欧:实质:对苏联: 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美国曾以此计 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加入以孤立和打击苏联)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 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A 对苏联和东欧形成了包围圈,使欧洲成为 美国防御的最前线 B 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集团军事上遏制苏联A 西欧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和“恐苏症”B 第一次柏林危机、军事上:背景:建立:1949年4月,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目的:性质:影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约还包括美国、加拿大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9 贝尔格莱德任务:A 加强了各国的团结,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B 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按苏联意图部署各国党和行动计划,粗暴干涉兄弟党内 部事务,使情报局成为其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工具。1948年6月苏联更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南斯拉夫开除出 情报局,对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恶劣影响。 )1、政治上: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 上协调各党的活动影响:苏联的对抗措施苏联的对抗措施1)成立:1949年1月3)影响: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 济起了积极作用苏联在与成员国的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 等互利的原则,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 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2、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2)目的:迅速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背景:巩固东欧地区、抗衡北约A 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安全,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后来成为苏联粗暴干 涉东欧各国事务的工具(“布拉格之春”)成立:1955年5月性质: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C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 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约组织、军事上:苏联的对抗措施战后对德国的占领苏占区 英占区 法占区美占区西占区柏 林苏占区法占区英占区美占区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毛泽东号召打败 美帝国主义的任 何挑衅。毛泽东的儿子成了“第一个 志愿兵”。冷战对峙:冷战开始冷战激化:冷战发展:冷战结束: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阵营1947,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1949,北 约情报局经互会1955,华 约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政)(经)(军)缓和(60)、紧张(70)、再缓和(80中期)1991年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盟友如何成敌人?-两大阵营的对峙雅尔塔 体系确立美国 冷战苏联 对抗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成立经互会华约 成立德国 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 战争越南 战争古巴 导弹危机本课小结本课小结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_的和平恐怖 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 地位下降的结果 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了 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也 有利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获得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支持 (二)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背景(二)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背景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民族的独立 背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 殖民体系瓦解。 基础:1955年,万隆会议 标志:不结盟运动 影响:对第三世界各国:对世界格局:维护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二、第三世界-亚非拉民族的崛起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材料:“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同而存异异我们并不 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 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 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万隆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不结盟运动的 根本目的和任务背景: 五十年代末,美苏 争霸的局面形成,“北约 ”“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 对峙日益加剧,并力图加 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 经济上,帝国主义 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 济旧秩序加紧对发展中国 家进行掠夺。政治上:反对帝国主 义、新老殖民主义和 维护独立、不介入美 苏间的斗争经济上:摆脱外国 控制,发展民族经 济不结盟运动 历史背景:贯彻万隆会议精神,摆脱美 、苏两大集团的控制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或政 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 宗旨:不与大国结盟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 利益,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民族 独立浪潮原因1.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地位下降 2.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二战中力量壮大 3.战后新世界格局提供的有利环境表现时间:二战后约30年 阶段:两个高峰 典型事件:非洲年不结盟运动 :主动战略目的: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谋 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过程:亚非会议、不结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