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前言 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 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 是空前的。” 史实依据 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司马光编写历史 巨著资治通鉴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天文学、 数学在宋代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颠峰. 农工商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 间和时间的限制,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出现交子一、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各朝科技发展的共性原因 (1)政治统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元朝实现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2)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 超过了北方,兴农重商的社会风气,为科技文化 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市民) (3)民族交流: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 济文化交流频繁,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 高。 (4)对外交往: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交往频繁,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广泛吸收外 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 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文明 宋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技辉煌的因素有: (6)北宋思想界普遍形成自由争鸣的良好风气,并为怀疑批 判的科学精神所主导。 材料:“仁宗以来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上进行的改革 ,对于当时读书人的选择的影响,一是使他们由重视诗赋向重 视策、论转变,一是使他们由只顾死记硬背经书注疏、“但知 诵书”(王安石语)、“专取记诵,不询义理”(司马光语)向追 求对经义的了解和掌握转变。一批有实际才能、掌握了一定的 科技知识的读书人得以通过应考走入仕途。曾公亮、苏颂 、吕大防、沈括,就分别是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仁 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仁宗皇枯年间(1049一1053)进士、 仁宗嘉枯八年(1063年)进士。 郭红卫: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科学的发展 (7)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文官政府的建立及中期的改革对 于科技的发展起了间接促进作用。 一大批怀抱儒家政治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主张积极入世的儒 者和官员担忧北宋的命运和前途,要求变革政风,这种经世致 用的价值观及其实践对于科技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使科技官员在政府中增多,政府因此更加 重视科技。 二、印刷术综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梦溪笔谈 (一)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过程 1 唐朝雕版印刷术 2 宋朝泥活字印刷: A时间人物:宋仁宗庆历年间(11世纪),毕昇发 明 B泥活字印刷发明的评价:集活字、排版、印刷于一 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早四个世纪( 400年、文艺复兴) 社会因素:科举制度的完善、文官政府的建立及市民 文化的发展对书籍的需求量增大推动印刷术的改进 元朝木活字印刷;轮转排字架;铜、铅活字印 刷 最早见于元朝王祯的农书,王祯用梨枣木刻 成大量活字,还发明了轮转排字架,字模按音韵存放 ,提高了排字效率,刊印了多种书籍。(了解) (二)印刷术的传播:世纪,活字印刷术 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和欧洲 (三)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2)降低了印书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推动了 宋朝文化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的发展 苏轼曾经说过,北宋初年,老儒先生以求史 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赶紧抄 录,日夜诵读。三、火药武器 (一)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与道家炼丹有关) (二)火药、火器的发明、运用与生产 1. 火药的发明:古代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发明(与道教有渊源 ) 2火药用于战争: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用于燃烧,唐 代硫磺、硝石、木炭配方未固定) 3火药技术的改进:宋代火药制作配方渐趋成熟。 (宋代硫磺、硝石配方稳定:燃烧与杀伤力) 4.火器的发明:南宋突火枪 宋元火铳,具备管形火器基本特征 5. 火药火器的生产:官府设专门作坊,由军械匠人制作火器 、火药。(手工业部门) 注意:宋元火药火器技术的改进与生产与当时民族之间频繁 的战争有关 (三)火药传播时间、地区: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 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 (四)火药、火器发明和传播的意义: (1)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 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2)火药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对于欧洲结束中世纪进入近代文明大有裨益 。 (五)指南针: A:战国时发明司南。 B:后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 C:北宋用于航海事业。 思考:中国三大发明传入欧洲花了数百年时间的原因 ?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 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 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信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 神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马克思机器、自 然力和科学的运用四、四大发明传入西欧及其影响 (一)传播缓慢的原因: .交通及工具不发达、 国与国之间交流往来不频繁、 对文明的认识程度不同、 战争阻隔等。 (二)四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对现代文明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向西传到欧洲,对 西欧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 提供了经济便捷的书写工具,提高了印 刷效率,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印刷圣经)提供了有 利条件,使普及教育和推广民族文化成为可能 火药炸毁了西欧的骑士阶层,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西欧资产阶级开辟新航路,拓展 海外市场,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提供了技术条件。 四、沈括与梦溪笔谈 (一)梦溪笔谈 1 作者、性质: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 作。 2素材来源:沈括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记述下 来,题名为梦溪笔谈。 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典故、街头巷议等兼收并蓄写 作而成。 3.内容:百科全书式著作, 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 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 包括首次发现地磁偏角,最早认识石油的用途、“ 十二气历”在内的数学、物理、化学、水利、气象、 历法、制图、医药、动植物等。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及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河工合 拢堵口的治河方法等,都赖此书得以流传 4价值(评价):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被誉为中国科学 史上的里程碑。(二)沈括 1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不像后来专职科学家) 2对天文、历法、地质等方面都有研究 3主要成就: (1)撰写梦溪笔谈(2)历法:创制“十二气历”,可免去设闰的麻烦 中国古代的历法被称作阴阳历,它以太阳运行的时间来定年,以月亮 运行的时间来定月,但这两者的运行时间难以吻合,便用设闰月的办法来 加以调整,使用起来很麻烦。 十二气历是完全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制度。它以12个节气定月,即立 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蛰为仲 春(二月)初一,等等。大月31日,小月30日 ,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2个小月相连。月亮的圆缺虽与节气无 关,但可在历中注明“朔”、“望”。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 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 但是,在传统力量极为浓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他关于十二气历 的主张,一直到清代都受到一些人的攻击。而太平天国所用的“天历”, 今天行用的公历,其实质都与十二气历相似。本世纪30 年代,英国气象局 用于统计农业气候的“萧伯讷历”,其原理也与十二气历相同。 (3)地理:他发现太行山麓的蚌壳化石 ,推测太行山是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是 河流冲积泥土而成。 (4)石油:他最早使用石油一词五、明清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A中国古代社会时间长,公元3到13世纪处于古代社会的上升时 期,相对开明、积极进取。 B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在前期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 因为一些大型科技项目往往是由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来实施完成。 C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并提出了科技方面的需求,如历法 E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不断出现江山易主的现象,但中国文化未 出现断层现象,这种文化的传承性对科技发展有利。 因为科技发明是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较深厚的文化功底 和专业知识, 中国文化氛围、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生活方式 和思维方式的传承性,对于文化的发展有利。 F 士阶层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负着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具有较高的理性精神,为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六 宋代理学与史学(一)宋代理学 1.宋代哲学,又称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 (1)内容: 1)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 ; 2)天理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3)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具体体现 4)明天理、灭人欲。(人性和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 ,灭人欲。) A理由: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B评价:把天理和人欲对立,实则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理学家用纲常名教建立起森严的封建等级,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人进行全面的压制 。 (2)朱熹思想核心是天理论,关键是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3(有学者认为)朱熹虽被认为是尊君卑臣的思想家,但却反对君主独裁 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始(给事中)舍(中书舍人) ,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4 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内容主要有:对社会等级的过分强调,对人性情欲的过分节制 、对君主专制的维护等等, (二)北宋史学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 史。 时段:始战国,终五代,记述1300多年 历史。 目的: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 君主借鉴经验教训。 七 宋朝小结陈寅恪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政治: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建立 文官制度(官僚政治),完善科举制保障文官政府的官吏来源,有效 消除了地方割据、军人乱政的隐患但带来积贫积弱的问题。为扭转北 宋颓势,北宋中期先后进行了改革,但出现改革与反改革的长期党派 斗争,使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定成效,终究以失败而告终 ,最后在靖难之役中亡于女真族的进攻。南宋则在厓山之役后被蒙古 族灭亡。 经济:两宋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 下足”,水稻成为产量居首位的农作物,桑蚕业的中心移往南方。丝织 业制瓷业造船业发达,交子在四川使用,东京临安繁荣,海上丝绸之 路兴盛,出现明泉广三大港口,设番坊、番市加强管理。宋代一些知 识分子反对重农抑商。 民族关系:宋朝民族矛盾尖锐,民族之间战争频繁,重文轻武的军事 改革削弱了宋的战斗力,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居于劣势,在澶渊之盟 、宋夏辽夏议和之后,出现北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辽、北宋 先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