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 古蒙蒙古族的前身蒙古部落是古老民族室韦的古族的前身蒙古部落是古老民族室韦的 一支,在唐代被称为一支,在唐代被称为 “ “蒙兀室韦蒙兀室韦”;原居于;原居于 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后来西迁到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后来西迁到 今蒙古的额嫩河和先鲁伦河流域。今蒙古的额嫩河和先鲁伦河流域。元朝统一的过程蒙古汗国元 朝1206年1227年西夏1234年金1244年吐蕃1253 年大理1271年南宋1276年元一、改制的背景一、改制的背景、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必要性:必要性: 蒙古蒙古“旧俗旧俗”的弊的弊端端、前提、前提: :国家基本统一国家基本统一4 4、对过往历史经验的借鉴、对过往历史经验的借鉴屠杀政策屠杀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改耕为牧改耕为牧 破坏了农耕经济。破坏了农耕经济。二、改二、改革内容革内容设行中书省(设行中书省(边疆地区的行省名称边疆地区的行省名称) 在澎湖设巡检司(在澎湖设巡检司(意义意义) 实行兵民实行兵民分治、分治、民族分治民族分治政策政策 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政体更新(政体更新 ) 政治政治中央中央地方地方中书省:中书省:枢密院:枢密院: 宣政院:宣政院:御史台:御史台:最高行政机关,下设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六部总领全国军事总领全国军事 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意义)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意义)纠察百官纠察百官宣政院中 央 中 央 中书省 枢密院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最高行 政机关 总领军事纠察百官管理宗 教和西 藏地区 作用作用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目目 的的原南宋统治区的原南宋统治区的 汉族和其他各族汉族和其他各族南南 人人第四等第四等原金统治区的汉原金统治区的汉 族和契丹族和契丹. .女真等女真等 族族汉汉 人人第三等第三等包括原西夏人和包括原西夏人和 畏兀儿人等畏兀儿人等色目色目 人人第二等第二等蒙古族蒙古族蒙古蒙古 人人第一等第一等实实 质质民民 族族名名 称称等等 级级为了巩固蒙古贵为了巩固蒙古贵 族的统治地位族的统治地位是民族形式划分 下的阶级压迫民族分化政策民族分化政策-元朝划分的四等人元朝划分的四等人(转变立国之本)(转变立国之本) 经济经济确定立国方针:确定立国方针:农桑辑要重视技术指导:重视技术指导:颁布颁布“ “农桑之制农桑之制” ”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完善农业法规:完善农业法规:建立农业机构:建立农业机构:劝农司、大司农司劝农司、大司农司农桑立国农桑立国标志性的意义标志性的意义影响:影响: 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 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三、改三、改制的意义制的意义 缓缓解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融合,遏制了解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融合,遏制了 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统一多民 族国家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巩固和发展。 (“回族回族”形成)形成) 使使社会经济全面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复苏。 促促进了中外交流的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发展。 其其所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所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响。改革的局改革的局限性:限性:性质:性质: 积极:积极: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忽必烈改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忽必烈改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顺应潮流顺应潮流 统治者支持并强力推行统治者支持并强力推行 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解析与探究 1、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 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 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 2、并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当时契丹统治的这一地区政治相对清明、赋税相对较轻、社会相对安定的结果。 自我测评3、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1、元朝初年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 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2、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3、元朝时属于中书省管辖的是:A陕西 B山西 C甘肃 D湖北DBB4、我国东北地区元朝属于: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5、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的管辖了辽阔的地区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AC6、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 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雄才大略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7、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A三国 B 隋朝 C元朝 D清朝CC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原理的是: 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9、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制造民族分裂 C种族压迫 D阶级压迫AD蒙古旧俗屠杀、游牧蒙古族传统的蒙古族传统的 男儿三技男儿三技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蒙古秘史蒙古秘史蒙古骑兵作战图“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 ,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 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 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 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 斗争。斗争。“汉法”与“旧俗”之争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请阅读恩请阅读恩 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比较野蛮的比较野蛮的 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 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经济情况;他们为被;他们为被 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 征服者的语言征服者的语言。”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