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学习任务,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与目的感知黄河颂的内容通过朗诵感受黄河颂中所能蕴含的情感,黄河,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流经我国九个省区,最后注入了大海。黄河中段流经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这里是我国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们所熟知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均是在此产生,于是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上游景观,黄河中游景观,黄河入海口,落日 芦花,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是其代表作。,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唱,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度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澎湃( )( )气魄( ) 高山之巅(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ln,png,pi,p,din,b,zhu,zhng,深情地读: 一、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整体感知,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部分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读出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呢?,激昂、雄健、豪迈、奔放,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近镜头,俯瞰全景,纵向描写,横向展开,“望”统领,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分为了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激励着中华民族。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种情感上的逐步深入呢?,第一层:舒缓深沉;第二层:坚强有力;第三层:高亢激昂。,黄河颂,直奔东南,颂黄河,抒壮志,望,颂,绘黄河,惊涛澎湃,浊流婉转,力劈中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观念,文章结构,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喻为“摇篮”、“屏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将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指的是黄河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指南,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诗人借黄河颂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1、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拓展练习:,2、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