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析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解题方略【解题方略】破题解答的途径v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v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v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v四、意象分析(具体物象、情感意象)v五、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典型体例】2006年第一次高考诊断v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 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目要求】v(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现 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v(2)这首词中,苏轼最欣赏的是“郴 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 。请简述你对这两句词的理解。(4分)【考生考场解题实况】v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v1、作者:秦观(北宋词人,婉约派,学习过 他的鹊桥仙;苏轼的妹夫,妻子苏小妹 ;“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学生知道不多,此 为解题障碍一。v2、题目:试题只给出词牌“踏莎行”,没有给 出具体题目,仅词牌名看不出什么,此为解 题障碍二。【相关链接】(一)v【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 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东坡 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 四学士。v秦观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 ,如这首踏莎行,风格委婉含蓄,清丽 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相关链接】(二)v秦观鹊桥仙 v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 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v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 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相关链接】(三)v 秦观与苏小妹结婚之日,苏小妹想出新 婚之夜三难新郎的主意,洞房之夜,苏小妹 将秦观关在门外,命丫环给他三道试题,答 出来,才能入洞房。v 秦观轻而易举地答出了前两道题。丫环 念出第三道题的上联:v 闭门推出窗前月(苏小妹)v 投石冲开水底天(秦少游)【考生考场解题实况】v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v试题中既无词前小序、名家鉴赏评价,也无 任何提示注释,此为解题障碍三。v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v考生对该词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几乎是空 白,此为解题障碍四。【考生考场解题实况】v四、意象分析(具体物象、情感意象)v五、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v鉴于以上实际,考生只有审清题目具体要求 ,从分析具体物象和情感意象入手,这也是 该题解答的唯一突破口。下面就是具体意象 分析。【意象分析】上阕第一句(一)v【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v【动词】失、迷、望断、无寻处。v【楼台】(方)凉台。泛指楼(多用于 诗词戏曲)。【近水楼台先得月】v【津渡】渡口。【天津新港-塘沽】【意象分析】上阕第一句(二)v【世外桃源】东晋陶潜在桃花源记 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 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 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后比喻人 们美好的理想追求。v这里就有“用典”与“比喻”的修辞。还有“互文” 、“对偶”。【意象分析】上阕第一句(三)v【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其地在武陵(今 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 :即是“望断”,亦为枉然。一个“断”字,让 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 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 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 千古关情,异代同心。【意象分析】上阕第一句(四)桃源翦氏,闻名遐迩。之所以“闻名”,其一, 在内陆桃源县地,有一支新疆维吾尔族人在这里繁 衍生息,不少人走出桃源,走向海内外,因而,备 受世人关注;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桃源县 翦家岗这块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升起了一颗中国现 代史坛上的巨星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 ,其子天聪,谱名凝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曾任 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父子二人乃翦 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也是翦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桃源翦氏更是声名远播。【意象分析】上阕第二句v【意象】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v【动词】堪、闭、暮。v【孤馆】宾馆,客舍。华丽的房屋、住 宅(后起意义)。【堪】经得起,忍受。v【杜鹃】子规、杜鹃、鹧鸪啼叫,表达思乡 、思念故国之情。【意象分析】上阕整体分析v【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孤馆”、“ 春寒”、“杜鹃声”、“斜阳暮”。v【情】“失”、“迷”、“桃源望断无寻处”、“可 堪”、“孤”、“闭”、“寒”。v【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 正衬,哀景写哀情)v【思想感情】失落、孤寂、凄凉、幽怨、悲 伤、思乡。【意象分析】下阕第一句(一)v【意象】驿、梅花、鱼、尺素。v【动词】寄、传、砌、恨。v【梅花】【寒梅】【一剪梅】高度典型化了 的故乡的象征。v【尺素】书信(古代用一尺长的白色生绢写 书信)。【相关链接】v卜算子 咏梅 陆游v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v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v【驿外】 指驿站附近。古代官办的供传递 公文的人中途住宿和换马的处所,称驿站。 【相关链接】v杂 诗 王维 v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v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v【绮窗】饰以雕花的窗户。v【著花】开花。v【寒梅】故乡的象征。【相关链接】v【鱼传尺素】v 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有诗云:“客 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 有尺素书”,尺素就是用来写书信的白色 小丝娟,这是一道报喜菜,远方的亲人故 友,商海盈利、金榜题名、喜结良缘、新 添贵子等都将通过尺素传递。品尝此菜, 鱼腹之中,深藏“奥秘”。【意象分析】下阕第一句(二)v【砌成此恨无重数】堆砌的“无重数”的“恨” ,不可能是对自己的家乡、亲人、朋友;只 能是对自己的敌人、昏庸的统治者,或者自 己坎坷不平的身世、遭际,或者仕途上的不 顺、政治上的失意。所以,这个“恨”字非常 关键,解答两道题目都应关注、利用。【意象分析】下阕第二句(一)v【意象】郴江、郴山、潇湘。v【动词】幸、绕、流、去。v【潇湘】潇水和湘江,都在湖南省。由此可 推知郴江、郴山也在湖南。进一步可推知作 者写这首词是在湖南郴州,此时他已远离了 自己的家乡(江苏扬州高邮)和北宋都城( 河南汴州、即今开封市)。【意象分析】下阕第二句(二)v中国封建社会大凡有才华有抱负的士人(读 书人),都要离开家乡、抛下亲人,赴京赶 考,力求步入仕途,以此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报效国家。此时秦观却远离了家乡,也远 离了国都,而是来到了偏远的蛮荒之地郴州 ,这大概就是“恨”的缘由吧。这时考生如果 再有以下“外围知识”,解题就容易多了。【相关链接】外围知识(一)v1、题目:这首词的题目是郴州旅舍。由 题目可知作者此时旅居湖南郴州。v2、作者:秦观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 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 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北宋绍圣四年( 公元1079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 秦观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 、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 幽怨,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相关链接】外围知识(二)v【三绝碑】苏东坡很喜欢这首词,特别喜欢 最后两句:“郴江本是绕郴山,为谁流下潇 湘去?”。把它写在扇子上,天天看它读它 。秦少游死后,苏东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 观词的后面, 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 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词 、苏跋书写下来传到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 秦少游,把秦词、苏跋、米书刻在碑上,史 称三绝碑。【参考答案】关于最后两句词的理解v(一)【字面意思】郴江啊,你本来是 围绕着你的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 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v【暗喻】秦观啊,你自己在自己的家乡 多好啊,为什么你偏偏要离开家乡外出 谋求什么官呢?【参考答案】关于最后两句词的理解v(二)连郴江都耐不住郴山的寂寞,流到远 方的潇湘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 不到自由。v(二)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 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 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 会想到如今自己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 涡中去,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