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田地、 牲畜、果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 具。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大提 高,这是广州一位农民在自家的 果树上采摘荔枝。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 了特大洪灾。河南、安徽两省共 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 土地被淹。中共中央接到的一封 电报中说:有些灾民,因躲水不 及,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 。毛主席看到此处,不禁流下了 眼泪。7月20日,毛主席批示: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立即治理淮河”。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毛主席下达指示后,周总理组织政务院调集水利专家发布关于治理淮 河的决定。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这是 1952年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 工。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当 年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丰收情形 。这是民工在河南省禹县白沙水库工地运送 土石(1951年摄)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 12.5亿元(折合今天约300亿元 ),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 水库9座,水库的库容量316亿 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700余公 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 力。七年治淮工程,共挖掘土 石方大约6亿立方米。如果按照 铺设高1米,宽2米的土方铺路 的话可铺设3万余公里。相当于 绕地球四分之三圈,这是新中 国第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豫 皖鲁苏四省人民共出工8亿个。 先后有4000万人次参加治淮义 务劳动。 照片是在润河集蓄洪分水闸工 地施工的广大民工 新华社 1951年摄。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这是修建成渝铁路的工人们在紧张地架设沱江大桥。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这是1952年7月2日,自重庆开出的第一列火车到达成都时 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新华社发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7 月1日, 西南军区 司令员贺 龙同志在 成都火车 站成渝铁 路通车典 礼上将红 绸彩带用 力一剪, 标志着“ 蜀道难” 的历史从 此改变了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7 月1日, 成渝铁 路全线 通车。 这是由 成都驶 往重庆 的第一 列火车 出站。 新华社 发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千百年来人 们对川渝地区交通艰难状况的咏叹 。清末开始在四川筹建铁路,民国 时期也曾几次筹划,但到新中国成 立,川渝大地还没有一寸铁轨。新 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 民群众齐心奋战,15万筑路大军愣 是用灯笼火把照明,钢钎、大锤、 十字镐开凿,展示出让高山低头、 令江水让路的英雄气概,铁路节节 向前延伸。1952年7月1日,成渝铁 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兴建的第 一条铁路。西南人民的梦想成为现 实。成渝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 ,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 铁路,成渝铁路的建成体现出在共 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民展现出的 伟大力量成渝铁路从重庆至成都,全长 505千米。成渝铁路穿越四川 盆地,对于促进大西南经济的 开发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1948年鞍钢回到人民手 中时已经残破不堪,在 党的领导下鞍钢广大干 部职工发扬工人阶级的 主人翁精神拼搏奋斗, 几乎是在残破的废墟上 重建鞍钢。这创作于 1949年的幅彩色木刻版 画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 的岁月。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思想、了解 中国革命历史的迫切需要,1951年10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毛 泽东选集第一卷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式向全国发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系列第一辑-人民共和国的足迹4(国民经济的恢复)在鞍钢恢复生产期间,孟泰克服各种困难 ,拣回成千上万个零件,经过修理,建立 起著名的“孟泰仓库”。他的这种爱厂如 家的主人翁精神,被誉为“孟泰精神”。青年纺织女工赵孟桃从1952年起就摸索 一套先进的纺纱方法。后来她的小组成 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既著 名的 “赵孟桃小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