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12月9日(总论篇)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第二章 古代中药鉴定学知识与本草古代中药鉴定学知识与本草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主 要 内 容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一、概 念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二、研究对象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三、目的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四、使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有4个:(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 了变迁;(4)一药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五、真伪优劣的含义: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 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 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 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 量规定的中药。真伪问题原因有:以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地区习用药材流出本地区外,造成混乱。 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第二章第二章 古代中药鉴定学知识与本草古代中药鉴定学知识与本草本 草作 者载药品种意 义神农本草经西汉,作者 不详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我国已 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730种自然属性分类新修本草唐代李勣 (读同绩) 、 苏敬850种我国最早一部药典,出现了图 文鉴定的方法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1892种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 大总结,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 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 植物名实图考 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一、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包括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运输和储藏等。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二、道地药材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十五个道地产地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秦药、淮药、北药、南药、蒙药、藏药、维药、海药。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如:河南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山药、菊花。以及内蒙的黄芪,山西的党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四川的黄连、川芎、乌头、贝母。广东的陈皮、砂仁,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云南的三七、茯苓等。 传统的道地药材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三、药材的采收采收原则:确定适宜采收期的三要素: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毒性成分的含量。 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1)根及根茎类: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2)茎木类:茎藤多秋、冬采,如:首乌藤、忍冬藤;木类全年采,如:苏木,降香,沉香(心材)。 3)皮类:春末夏初;少数秋冬,如:肉桂 。4)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5)花类:花蕾(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 等);花初开时(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 时(菊花、番红花等)。6)果实种子类:成熟(五味子)或近成熟(枳壳)时;有的采收幼果(枳实);成熟经霜(山茱萸)。种子类药材在果实成熟时采收。7)全草类: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薄荷、益母草、荆芥、香薷等。有的在幼苗期采收,如:绵茵陈。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8)动物类:根据物种、生活习性或活动规律选择适宜方法。如诱捕、网捕、活体收集等。 9)藻菌地衣、树脂及其他类:根据不同特性确定采收期。10)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措施:按需采药;轮采、野生抚育、封育。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四、产地加工促使鲜药材的干燥,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便于包装、贮藏、运输,保证药材质量。(一)目的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二)方法:产地加工 方法举例或注意事项拣、洗薄荷、细辛、木香、车前子、葶苈子等 不宜。 切片如大黄、鸡血藤、木瓜 蒸、煮、 烫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 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五倍子、桑螵蛸 蒸至杀死虫卵。 熏硫色泽洁白,防止霉烂,不提倡熏硫。 发汗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揉搓党参、玉竹、三七等。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少数药材需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不宜晒干的药材:当归、薄荷、金银花;郁金、白芍、厚朴;辛夷等。(三)干燥: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1)发汗: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2)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防治:低温、低湿和密封。重要名词解释:一、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部分省、市地区还制定了地方药品标准。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颁布的中国药典有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以及2010年版。其中除1953年版为一部外,1963年版至2000年版均分为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及单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生化药、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等各类制剂。中国药典中国药典简介:简介:2005年版以后药典分为三部,分别为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或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中国药典分别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组成。(一)凡例“精密称定”时,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恒重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试验时的温度:没有特殊规定外,应在252(常温)。(二)附录1、药材取样法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药材包件取样量不足5件逐件取样599件取样5件100-1000件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逐件取样一般药材和饮片100500g粉末状药材和饮片2550g贵重药材和饮片510g2、杂质检查杂质: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如白果、白扁豆、草果等的种皮或果皮;柴胡、龙胆草等的残茎等。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3、水分测定法:4种1)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100105干燥5小时。2)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3)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4)气相色谱法:4、灰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包括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总灰分包括生理灰分和外来杂质。总灰分测定法样品应能通过2号筛,炽灼温度至500600。酸不溶性灰分即总灰分中不能溶于10%盐酸的灰分。(五)浸出物测定法:水、不同比例的乙醇、挥发性醚。(六)挥发油测定:甲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乙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二、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1、中药检验的分类:抽查检验、委托检验、复核检验、仲裁检验、进口检验、自检。2、中药检定就是对中药检品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检定和评价。步骤:1)检品受理2)检验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应长期保存)4)异议与仲裁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三、中药鉴定的方法中药鉴定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一)来源鉴定 即“基源鉴定”可通过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和核对标本三个方面鉴别。(二)性状鉴定 特点:简单、易行、迅速;包括:性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三)显微鉴定 显微制片包括横切片或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磨片制片、含粉末药材的制剂显微制片等。(四)理化鉴别:物理常数、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法、分光光度法(五)其他: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四、中药鉴定的内容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真实性鉴定、安全性鉴定和质量评价。(一)真实性鉴定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中药有害物质:1、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及检测:常用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及其与质谱联用的技术 (二)安全性检测药 材有害物质(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 细辛马兜铃酸(细辛0.001%)猪屎豆、野百合、千里光、款冬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代谢产物吡咯川乌、草乌(0.040%) 附子(0.020%)双酯型乌头碱 (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苦杏仁苦杏仁苷马钱子士的宁(马钱子碱)斑蝥斑蝥素桑寄生强心苷朱砂可溶性汞盐雄黄(不得深于标准砷斑)三氧化二砷(杂质)信石(砒霜)三氧化二砷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2、外源性有害物质及检测包括: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黄曲 霉毒素、二氧化硫等。重金属元素:铅、镉、汞、铜。有害元素:砷有机氯类农药包括:六六六(总BHC)、滴滴涕 (总DDT)及五氯硝基苯(PCNB)。有机磷类农药包括:敌敌畏、乐果、对硫磷、 二嗪农、久效磷等。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及 溴氰菊酯等。外源性有害物质及检测外源性 有害物 质检测方法涉及药材限 量重金属 及有害 元素 (铅、 镉、 汞、铜 、 砷)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 法和电感 耦合等离 子体质谱法白芍、甘 草、 黄芪、西洋参、 丹参、金银花、 山楂、枸杞子、 阿胶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 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 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砷盐古蔡氏法或 二乙基二 硫代 氨基甲酸银 法冰片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石膏不得过百万分之二芒硝不得过百万分之十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总重金 属硫代乙酰胺 或硫化钠 显色反应比色 法冰片不得过百万分之五地龙不得过百万分之三十石膏不得过百万分之十芒硝不得过百万分之十农药残 留气相色谱法甘草、黄 芪含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 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 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 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黄曲霉 毒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