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九届 教师竞赛项目第 1 页 共 5 页教学实践评优一、竞赛目标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要求:“强化信息技 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 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探索成果的平台,以竞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二、参赛范围(一)参赛学科:面向教育部规定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所有学科。(二)参赛组别:幼教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含中职)。(三)参赛人数:限 1 人。三、竞赛内容参赛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含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基本环节。(一)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工具和资源、 设施环境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二)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环节,一节好课是通过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交互生成的,因此,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只是成功的一半,并不完全表明上的课就是一堂好课。在本次活动中,教学实施的重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分析、评价和探讨。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要能够体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探究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三)教学反思: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自我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第九届 教师竞赛项目第 2 页 共 5 页方法。教学反思不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复述,重点是对教学的分析和再思考,可围绕教学评价的三个主要问题展开: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标?2、课堂是怎样进行师生交互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3、教师采用了哪些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效果甚微,为什么?四、作品要求(一)作品包括:1、参评课教学设计的电子稿和教学反思电子稿(两部分在同一Word 文档内体现)。2、参评课教学设计的完整课堂教学实况录像。3、参评课教学设计的教学课件(能在 Windows XP 或 Windows 2000 环境下运行)及相应的运行系统软件。(二)每人限提交 1 件作品。五、作品提交选手须通过 NOC 网站 竞赛平台于 2011 年 6 月 1 日前在线提交作品(有地方组委会的地区由当地组委会统一提交)。六、竞赛流程(一)报名:参赛选手须通过 NOC 网站竞赛平台在 线报名(有地方组委会的地区,由当地组委会统一组织报名)。(二)初赛:由地方组委会负责组织,初步筛选不符合要求的作品(无地方组委会组织的作品由全国组委会负责初步筛选)。(三)复赛:由地方组委会负责组织,确定地方奖项及报送全国决赛的作品(无地方组委会组织的作品由全国组委会负责评审)。(四)全国决赛:陈述与答辩。由全国组委会负责组织,对通过复赛的全部报送作品进行评审,确定全国决赛入围作品。入围作品经过现场决赛,确定全国决赛三等奖、二等奖 、一等 奖。获 得一等奖的教师将获 得参评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的资格。一等奖获得者有义务参加决赛期间的心得体会第九届 教师竞赛项目第 3 页 共 5 页互动交流活动。陈述与答辩:1、入围作品陈述 10 分钟,答辩 5 分钟。2、陈述用文件为 PPT 格式。3、陈述要求:参赛选手 10 分钟的陈述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明陈述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的要点;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在总述后可以对有特点的教学环节稍作展开;第三部分是教学反思,不是介绍课的特点,而是强调教学前后的感受。建议三部分陈述时间的分配比例为 2:6:2。4、参赛选手须将入围作品(文档、录像、 课件等)、 陈述用 PPT 存储于 U 盘等自行带至决赛现场。5、注意事项:(1)必须是教学设计的设计者和施教者亲自参加决赛,不能委托他人代表。入围但未能到达决赛现场的,不予评奖。(2)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评委的提问完成答辩。若超时,评委有权终止选手的答辩。七、评审标准(一)作品评审标准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权重科学性 没有科学性错误 5教学目标兼及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改革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有意识地渗透信息意识的教育20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在导入、讲解、提 问、直观演示、多媒体使用、总结和评价学生等环节,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10第九届 教师竞赛项目第 4 页 共 5 页是否能与学生有效地沟通,是否了解学生的意图及其问题所在,是否注重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探究和交流的宽松环境10能够体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研究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10教学效果 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5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符合参评内容中提出的各项要求,文字结构清晰、流畅 10教学课件 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0新技术应用探索新技术应用主要是探索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支持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支持学生应用技术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开展新技术应用探索,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可追加 1-10 分。本届比赛参赛作品重点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技术应用进行有选择的准备1、在互联计算机教室环境下(课堂内学生1 至 4 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的“1 对 1”教学探索。2、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课堂交互方式的探索。3、应用 Web2.0 社会交互软件和课程平台(Moodle、博客、 WIKI、播客、BBS 等)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和表达能力。4、应用模拟仿真技术的工具软件或资源开展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10(二)全国决赛陈述与答辩评审标准第九届 教师竞赛项目第 5 页 共 5 页八、相关说明(一)严禁重复、虚假报名,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比赛资格。(二)未在竞赛时间内参加比赛视为弃权。(三)全国决赛时不允许更改作品申报表。(四)入围作品不得进行修改、替换,否则,一经发现或举报将取消比赛资格。评价内容 权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学创新30能够体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研究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30演示文稿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课件的特征 10陈述及答辩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完整、重点突出 15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理性反思 15新技术应用探索:1、能 构 建 提 出 问 题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数 字 化 教 学 环 境 。2、能加强课堂的师生间的交互和生生间的交互。3、能开展分层的差异化教学。上述的探索能有一定的教学效果。+10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