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 会 学 教 程7第十章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第一节 社会规范 一、社会规范的含义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发生社会关系 、共过群体生活时,客观上要求有 一定规范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 ,维护群体利益,调整成员之间的 相互关系,否则就不能相互沟通、 协调和互动。(一)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norms)是人们在社 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控制、 调整、干预人的行为和文化手段的 总和。 社会规范也是社会用来约束和指导 人们行为,调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的相互关系,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包括习俗、道德、礼仪、宗 教、法律、制度。 社会学家把社会规范定义为“对人们特 定情况下,应该怎样思维、感受和行 动的期待”。 社会规范是社会共同生活不可缺少的 因素,是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生活( 生产与生活)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 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社会规范是社会的产物,是群体活动 的产物,是通过群体中个体的社会实 践创造,又经相互学习、不断选择、 补充,世代相传、积累而成。 个体的行为,经角色定向,再经社会 评价尺度的过滤、修正、补充、选择 ,后经社会认可,得到大多数成员遵 循,导致简单的行动与复杂的道德评 判相一致,就成了社会规范即社 会成员的标准的行为模式。 社会规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共同 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产生于 人们共同需要。 为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保存,又共同 遵守。(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价值观包含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价值标准判断某事物有无价值或价 值的大小标准。 价值取向则以价值标准为坐标或参 照系数选择或创造有价值事物,或避免 及排除无价值的事物。 价值观就是个体或群体对这种存在意义 的认识。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评价及由 此而采取的行为趋势。 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意愿,影响人的行 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它是人的 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把人的感情、思 想、意志结合为一个稳定的整体。 价值观念对是否遵守社会规范,遵守 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生活目标都 有决定影响。 价值是行动抉择的标准,规范是人们 应做的标准行为模式。(三)社会规范与社会地位 人的社会交往总是站在一定社会地 位上的社会交往,所以社会地位可 以作为社会规范的基本研究单位。 (四)社会规范的功能 社会规范具有协调、组织、导向、 整合、制约整个社会的功能。1、 对整个社会而言,它们的功能是: (1)整合功能。整合成整体社会;社会 规范联接着人、人的活动和关系,从根本 上保证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生活的凝集 和协调。 (2)组织和协调社会生活的功能。组织 起一种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并以不同形式 。2、对社会的个体而言,其功能是: (1)个人需求满足的功能。 (2)指导社会活动,提供行为模式 导向功能。 (3)个人社会化的功能。 (4)控制、制裁越轨行为的功能。 通过教育、舆论、权力手段对越轨行 为进行指责、批评、惩罚。(五)社会规范的特性 1、复合性。包括了一整套的规范体 系,从风俗、道德、信仰到政权 、法律、纪律。 2、积累性。社会规范作为一种文化 现象,表现出较强的文化积累性 。最早的社会规范是风俗习惯, 后又发展形成道德;在现代社会 ,法律则成了最主要的社会控制 手段之一。3、变异性。随社会生产力而发展,社会 变迁而变迁。 4、阶级性。社会规范属上层建筑,必然 反映出阶级的差异。如在政权、法律上集 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样在道德上 ,不同阶级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5、民族性。特别是在风俗习惯、道德、 宗教等社会规范上民族性尤为突出。因纽 特人(原称爱斯基摩人)中,由于环境恶 劣,气候高寒,生产力低下,生活困苦, 老人年迈有病,丧失劳动力,为不拖累家 人和士族,儿子可以弑父。(秦朝) 二、社会规范的类型 一类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如法律、 纪律命令等; 一类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如习俗 、道德等。以强制性手段迫使人们必 须遵守的规范, 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要宽 松得多,如受到别人的嘲笑、鄙视或 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作用范围广泛 得多。(一)风俗 风俗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规范体系 ,自发形成、历代相传遵循的行为 方式总和。 “风俗有关治道” 、“礼俗以驭其民”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人们习惯 性行为模式叫“风”,由于社会环境 不同形成的人们习惯性行为模式叫“ 俗”。 习俗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发明创 造多数人相习成风,习以为常,蔚然 成风。 风俗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为人们的传 统习惯。传统习惯带有惯性。“习以性 成,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中相沿相 嬗”。沉淀在这一代人身上,构成了一 个民族的民族性格. “秉性难改”。上智所不能挽,严刑峻 法所不能变。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力 量,具有极大控制力。 “入乡”必须“随俗”,“入国”必须“问禁 ”,“入家”必须“问讳”分类 举例 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 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 婚丧嫁娶、生儿养老等习 俗 婚礼、丧礼、生日、祝寿 等习俗 礼仪结拜,待人接物等人 际习俗 成年礼、问候、请安礼 节令岁时等闲暇风俗 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 民间文学、艺技竞技等审 美风俗 民间说唱、舞蹈、工艺品 、书画等 天地山川、等信仰风俗 占卜类、禁咒类、祭祀类 迷信等 (二)道德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 原则和规范总和。既是一种善恶评价 ,也是一种行为标准;“道”表示事物 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原则,人们认识了 “道”,内得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于 “德”。 德照字面上讲,就是人人从“直”从 “心”,把心放端正,不要胡思乱想。 “不同俗”是常有的事,“不道德”就不 同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心情 就会不舒畅,思想上就会受到压力。 道德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是与非、善 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美与丑、高尚 与卑鄙、公正与偏私等的评判标准。 当然靠教育、靠舆论、靠习惯和传统 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 守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人们的共同利 益对个人利益和欲望的一种客观要求 和价值导向。 所以人们都说道德是特殊的定位器, 在一定情况下能指导和调节人类的行 动的方向,使个人行为和公认的价值 体系趋向一致。 道德被称为“心灵法”。有助于理顺社 会关系,控制人的行为。 道德自成体系,主要由道德原则、道德规 范和道德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1、道德原则是关于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之 间关系的原则,如个人主义原则还是集体 主义原则。 2、道德规范是以道德范畴为基础形成的一 系列有关行为善恶的准则。道德范畴主要 有义务和良心、荣誉和幸福两对。 3、道德后果包括道德评价和道德责任。道 德评价为道德责任服务。支持和赞扬善行 ,反对和谴责恶行。(三)宗教 宗教也是一直社会规范,是以神的崇 拜和神的意旨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 则的总和。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们的鸦片。”和“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宗教”一词最早是从拉丁文“religio” 一词源生出来的。一是“连接”,二是“ 注重”,人们注重他们的神。 人要和神(真理的化身,人们赋予他 的名称是上帝、阿拉、佛、道、天道 等)连接起来,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使得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各尽其 能。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千百 年来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科学取得日新月异,现代文明冲击, 宗教对政治、经济的关注非但没有丝 毫的减弱,反而更以各种各样的新的 形式,积极参与和渗透,成为一支社 会控制的重要力量。 教徒人数约占总人口的78.8,当 今世界至少有33亿人信仰各种不同宗 教。教会其资产、收入和左右世界经 济的巨大影响也足以令人刮目。 宗教在历史上既充当过文化载体,又 扮演过科学的仇敌。神学的网络,获 得迅猛的策略发展,以求得与人类生 活的统一。 宗教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 范。消极,安于现状,修来世,好有 好报,恶有恶报。社会整合和控制作 用,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利益和愿望 的个人和团体能够整合在一起。 精神寄托的场所,使之消除空虚, 慰藉心灵,减少痛苦,稳定情绪。对 社会安定团结,安居乐业具有积极意 义。对社会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国 际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宗教的约束力不是来自社会舆论,而 是来自神的威力和感召,来自教徒对 神的虔诚和自觉以及违反教规的残酷 惩罚。 可见宗教的教规是约束教徒行为的强 有力的社会规范。 举例: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四)法律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 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 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 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所实现的秩序、正义、自由和 效率是基本的价值。 法的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1、法律不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 的,而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一种行 为规范。 2、法律的阶级性。国家是阶级压迫 的工具,所以法律也必然是掌握国家 政权的那个统治阶级的利益的集中表 现,是那个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 阶级的工具。3、强制性是法律的另一个特征。以 国家机器的强力来保证法律的实 施。 4、公正是法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5、相对稳定性也是法律的一个重要 特征。 法律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方面。 教育功能。法是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规 定一套行为规范,限制行为,调整关系, 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的教育作用是通过 立法、司法和守法。 威慑作用。受到的惩处的规定。“法网恢 恢,疏而不漏”,“情理可恕,法律难容”。 惩罚作用。法律的惩罚作用是法律威力 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法律的最鲜明、最公 开、最具有强制的作用。五、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团组织为自 己的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 学校有学习纪律,工厂有劳动纪 律,机关有工作纪律,就是公共场 所也有维持公共秩序的规定守则或 注意事项。 纪律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常见 的行为规范, 纪律行为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以服 从为前提,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同道德不同,和法律不同,纪律主要 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行,对少数违纪行 为必须采取一定的制裁措施。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也是组织 生产力量的源泉,也是达标及事业成 功的保证。 第二节 社会制度 制度是社会公认的复杂而有系统 的行为规范。 制度是社会结构中的软件,它将社 会生活中各种因素和社会成员的种 种活动连结起来而组成一个整体, 保证社会生活有序、正常运行,做 到世代相续,有条不紊。 与习俗、道德相比,制度对人们 的行为标准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 ,有较强的约束力。与宗教、法律 相比,制度的范围更广泛。一、研究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1、社会制度是社会学传统的研究对象 。 2、社会制度分析往往是社会分析的焦 点和核心。 3、社会制度是标准的行为模式,是影 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4、制度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集体手段 ,它会影响整个国民生计。 5、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外壳。制度最能体 现结构。其内容和作用,第一对既存 的社会关系的肯定,用制度的形式, 维护和稳定即存的社会关系。第二, 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规定和限制,使 社会成员行为和活动规范化。二、制度的涵义 “制度”在英文里是“institution”, 制者,控制、约制、限制、管制也 ;度者,量物长短之器也,量度、 限度、法度等意思。 制度合起来是限制的程度,就是 人们行为的规矩、章法。 社会制度是对社会生活的“捆绑”。社 会生活不捆绑不行,问题是在“度”上 ,要适度,规范和限制程度要恰如其 分。三、社会制度的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社会制度 2、中观层次:具体制度;家庭制度、 宗教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等 。 3、微观层次:是指社会规范与规则意 义上的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