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中学 赵永兴如何听课、评课l说明:本篇材料参照了教科研中心初中 教研室孙主任的在怀柔区主管教学干部 培训会上的报告内容。借来攻老师们学 习,如有不妥之处、责任在本文现作者 。与孙主任无关。特此说明。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有 效手段,是师的重要基本功。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说:评课评的是么?评价课程不是评老师怎么教,而是评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是评那节课的过程 。 评课,评的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评预先方案;评的是外显行为而不是评教师的自我感 觉。评课最终是看学生的感觉。 一、听课l做好听课前准备l确定听课对象 l听课 听课要有针对性 听课要透过现象看实质 听课要有目的,要有相互学习之心态,老 师之间互相听课,要善于发现授课人的 优点,长处,以它山之石丰富自我。 听课要先学习教材,知道本课内容,要先 学习课标,知晓课标要求。 听课要和授课人事先沟通,做到两情相悦 。二、评课(一)什么叫评课评课就是对照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二)评课的意义l评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l关键词:一改、二促、三提升l一改:改进教学实践。l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l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品质。(三)评课的原则l评课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 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 l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出发 l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把评课的重 点放在“评学”方面 l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l评课要从实际出发 (四)评课的作用l导向作用 l管理作用 l调控作用 l鉴定作用 l激励作用 l科研作用 l沟通作用 l互学作用(五)评课的内容 l一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 、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 是否正确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 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 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 所决定的。l二评教学内容评教学目标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 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明确、具体。l明确,指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确定;l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三维目标” 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l恰当,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 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 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评教材处理 . 评教学程序看教学思路设计 看课堂结构安排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实际、恰当超凡脱俗,常教常新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 艺术风格的形成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适时、适度、有效 评教师教学基本功l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l教学组织能力 l教授行为策略 l教学机智与表现力 l理论功底与知识面 l教师的气质表现 l看板书:设计科学合理,依标扣本;言简意 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板画娴熟。l看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情感融洽 。l看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 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要高低适宜,快 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l看操作:熟练;得当;准确 评学法指导l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l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l7、评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程度l8、看教师课上占用时间的比例评能力培养l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l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l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l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 惯;l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l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在 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8评教学效果 l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 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l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有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l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 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l抓住特点,言简意赅,一语中的;l思人之所末思,言人之所未言,方法能 给人启迪,取信教师。l做到评课内容网络化,形式多样化,过 程最优化,结构整体化,效应长期化。l达到“激发热情乐教,把握方法 会教,提高效益优教,深化改革 创教”的最佳效果。请您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