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实录分析 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2008.8.28 北京市西城教师研修学院一、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目的v矫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使之明朗 化,促进学科的有效教学;v将宏观的、笼统的或模糊的教学分析,转 变为微观的、系统的、可视的精细化教学 分析,促进有意义的学科教学;v将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提高教 师的专业发展水平。v问题明朗化,指导明晰化。面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教学实录分析可 以做到:v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v促进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技 术的理性推进;v提升历史教学的专业水准;v为新的教研活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指导精细化。二、课堂教学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仅就历史学科而言:v现象学基础v解释学基础v后现代教育原理v分析的内容和手段1、现象学基础v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v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场哲学运动。要求返回事物本身, 以及遵循共同的现象学方法一种直观事物本质的哲学技 艺,即返回对事物本身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v现象学的方法:在具体的现象中看出并描述出事物的本质。 它具有描述的特征。描述依赖于直观,仅仅描述在直观中呈 现的东西。用于描述事物的工具是大量的词语概念。v现象学方法基本步骤:研究特殊现象;研究一般本质;理解 各本质间的关系;观察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观察显现的方 式;搁置现象存在的信念;解释现象的意义。v基本概念:回归事物本身。2、解释学基础v此学科最初是一种有关宗教和经典文献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 哲学。v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将其发展为一门极具影响力 的哲学流派。v海德格尔认为:解释学不再研究理解本文、历史或人物传记 ,而是领悟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存在(空间)的存在者(人) 方式。理解“此在”(当时当下的)存在的方式,作为人的本 质就是理解活动,人通过理解而存在。理解成了人存在的根 本方式。v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只是一种方法论问题,它是人的生存 状态的基本特点。解释学是存在论,不是方法论。其目的是 去揭示各种理解现象所依据的基本条件。所有理解都带有一 定的历史性偏见,因此,没有任何解释可能是最终性的,理 解是在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不断游动。解释学亦是一种自我 意识。3、后现代教育原理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者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的关系,以怀疑、批判现代主义为旗帜,与它所认 为不合理的“现代性”展开着尖锐的、坚决的斗争。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 构。现代性是一个描述现代社会文化总体特征的概念, 它表征的是一种以理性主义、自由主义、本质主义、人 本主义、主体性等为特征的文化形态;现代性还是一种 思维或看问题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突出 的反思性和批判性。 后现代教育主张v教育无确定的目的,因人而异,随其自然。 v有多元的教育目的。 v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从培养精英转移到 培养平民大众。 v重过程而非结果,重生成而非预成。 v反人类中心,确立可持续的、和谐的教育目 的观。 后现代教育的学生观和知识观v学生是创造性的存在 ;学生是独特性 的存在;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强 调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v知识应是多元的、具有不确定性 ;知 识应是开放的、具有生成性;知识应是 整合的且有机性 。4、分析的内容和手段v课堂教学全过程。可以分段、分层处理,但须整 体观察、整体分析,重点不是提高教学技术,而 是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诊断问题,揭示出现偏差 的原因。v主要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运用;课堂的常规现象 ;课堂的突发事件;教学技术;活动方式等。v主要工具:现代视听技术;观察笔记;分析数据 表等。v主要手段:现场观察;课堂录制;采编数据;现 象分析;分层解释;重新设计;整体解释;重组 方案;分析报告。v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方式进行研讨,但该方式不能 作为分析活动的主体。三、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示例v选择分析文本:作为集体的教研活动,应选择具有 代表性的、比较上乘的“常规课”。v分析示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近代中国经济结 构变动v分析程序:熟稔课程标准;精研教科书;通识研究 对象(课堂实录);截频分析文本;逐格记录教学 内容;收取详细分析数据;分析内容现象(集体为 好);解释教学现象;分析教学语言;提出解决方 案;整合分析文本;得出基本结论;撰写分析报告 。v历史教学实录分析的落脚点:有效性、生成性。分析课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v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 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 历史背景。v教科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教科书分析:如何确定学习主旨?从教师的观点看重新厘清知识逻辑v教科书结构?v教科书特点?v教科书内容的增减?v你能帮助学生学到什么?从学生的观点看理解和感悟知识v自己学习能读懂多少?v学习的兴趣在哪里?v最希望教师讲什么?教学概念分析:如何把握课题中心?v经济结构或社会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 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1)产业结构;(2)分配 结构;(3)交换结构;(4)消费结构;(5)技 术结构。(本课所揭示的结构概念如划红的部分)v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形式不是 为了交换;形态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v“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本课难点)v洋务运动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与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本课需触及的问题)v理解中国近代化的特殊性和艰难性。(课题中心思 想)内容结构分析:整体设计?v外国侵略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教科 书内容结构)v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课题及其解构依据 )v政治(内忧外患)经济(社会结构)动荡与出路 分离与破坏(概念透析)v现象即存在(不得不)求存即进步(主动的 、但非觉悟的)=通过学习所生成的意识v进入课例分析(全长录制时间43分钟)教学活动分析:如何生成?v师: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PPT/地图),都有哪些呢?从 北向南有怎么多(图上显示7个)。最有名的叫什么?(师 生同声:京师同文馆)你们知道京师同文馆是培养什么人才 的?(生:翻译)你们很聪明。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它也是 洋务派办的第一所学校,培养新式人才。除了办新式学校外 ,洋务派还派了大量的留学生。不过,和我们今天派的留学 生不同,这批留学生我们应该把他们叫做“小孩”、幼童。所 以,我们起的名叫“留美幼童”。每期30名,共4期,共120 名。预期让他们完成15年的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 那么,这批孩子到美国的学习状况如何呢?据当时,v这则内容学生能够做什么?如此单一的教师陈述,对学生意 味着什么?这则内容的知识生成点在哪里?本课统计(示例)总时间总时间段落 时间时间教师师 讲讲授教师师 提问问学生 回答交流 活动动阅读阅读 材料PPT 展示45:26 (光盘盘)导导入 05:198问问 00:5000:483张张 00:59 段落一 04:424问问 00:4700:271+1张张 00:12 段落二 10:233问问 00:5800:34看和议议 00:5800:262张张 00:38 段落三 20:406问问 00:3700:45看和议议 01:2700:0721张张 03:33 段落四 03:323问问 00:1300:15 总计总计43:5603:2502:4902:2500:3304:22 时间分析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复述对照v生3师5;生11师15;生4师6;声5师16;生13师14;生9 师8;生8师8;生10师22;生9师17;生6师6;生11师19; 生17师30;生16师15;生14师9;生15师13;生5师10;生 10师3。v师生后面的数字表示“秒”。教师重复时间精细为03:36,学生所用时间 如上图是02:49。v表内显示时间应是:00:00:00,为了方便,略去小时,仅表示为00: 00;v表中第一项是光盘录制时间;第二项为教学实际用时;v第三项“教师讲授”需要精细统计,凡不属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都可 算在教师占用时间;v本统计没有精算教师抛出问题的时间,兰色时间表示教师重复学生答案 (多没有必要)所用时间;v“交流活动”包括学生既看书、又讨论的时间;v“阅读材料”,从学生正式读材料到回答教师问题所用时间;v包括所有出现的PPT,后面的材料统计不包括仅显示课题这类PPT。另 ,这里显示的时间是学生集中注意PPT的时间,不包括教师借题发挥的 时间。教学技能分析:如何提问?v有人说:洋务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 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PPT/没有出处,没有前提)v师:这是这个人的观点,他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你们 对他的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艾则为你来说一下。v生: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v师:为什么?v生: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技术,没有学习它的思想和制度。v师:它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制度?v生:因为它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v师:好。艾则为认为根本原因是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制度,而其目的又是为 了维护封建统治。那么,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注定了它要失败。下面,大家再 来关注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有没有可取之处?也是同时我给大家强调过的,评 价任何历史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李凌萧你来说说。v生:第一句比较可取。v师:为什么?v生:因为没有洋务一定我们也不可能学会用机器。v师:好。v师:对中国资本主义有好处,为什么有好处?v在这里教师提问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注意集中在哪里?v其他重要统计:板书01:11;教师小结(“自然经济解体”)01:08;教科书使用00:00;材料研习00:00;有创意的学习活动00:00;学生自由发表00:00;其他v时间分析的关注点:时间的有效性;何处、用何种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何时 需要讨论;怎样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 容;处理学习内容的方式,等。问题分析 v问题1:这家葡萄酒公司是哪家公司? (简单判断)v问题2:张裕葡萄酒公司是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陈述过程:依照这样的提问,本该 组织什么样的学习活动?)v问题3:与张裕同时期还兴办了哪些企业?背景如何?发展 历程如何? (1、作为引子,依照逻辑该探究什么问题?2 、作为承接性问题,下面该组织什么样的学习活动?)v问题4: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知识回忆)v问题5:占主导位置的经济是什么?后来又出现了什么样的 新变化、新的经济因素?(知识回忆,但渗透了复杂概念 。)v问题6:明中晚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如何?(知识回 忆) v问题7: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复杂且模糊)v问题8:到底近代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复杂且模糊)v问题9:近代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叫近代企业? (复杂概念,怎样组织学习活动?)v问题10:看到外国人发财致富,给了中国什么影响? (模 糊直觉) v问题11:为什么是地主、官僚效仿? (简单判断)v问题12:兴办一个企业除了资金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 模糊) v问题13: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经济是自然经济? (复杂,知 识回忆)v问题14:中国的自然经济出于什么原因解体?表现如何? 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复杂且模糊)v问题15:是整个中国的自然经济都解体了吗? (提示) v问题16: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中的哪些人兴办的?(自问自 答) v问题17:两种观点在主张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 简单判断)v问题18:洋务运动都做了什么?(自问自答。) v问题19:洋务派办的军工企业具备不具备资本主义性 质? (复杂判断)v问题20:你们对如果没有外国的进一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