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情景诱思 下面漫画的题目是“植树庆 典”。思考:这棵“大树”的背景为何“黄沙漫漫 ”? 课标导航 1.运用材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 响。 2理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活动等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 的利 用。 (2)形式: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 草原退化。2土壤侵蚀加剧 (1)原因:土壤在 的基础上,因 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 (2)后果:侵蚀区: 流失,干旱时 易加剧旱情,时易形成山洪;沟谷 侵蚀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堆积区:增加灾害。思考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自然原因:(1)高原地形坡度大 ;(2)黄土是由较细 的粉沙颗粒组成,土质 疏松,垂直节理发育;(3)位于大陆性强的 温带季风区内,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人为原因:(1)植被的破坏。在营造宫殿、樵 采、毁林开荒等诸多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 中以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 重和彻 底。(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自古以 来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农民不是选择 适宜 耕种的土地来开垦、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 ,而是采取轮荒的办法。当开垦的土地表土 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别择 稍 好的荒草地开垦。(3)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 ,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 区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 的物源和触发机制。3土地荒漠化 (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开 垦 。 (2)从世界范围看,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 的主要原因是: 和不适当的旱 作农业。 (3)危害: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 减产 ,以及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 题。思考2 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大 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状态和地面上的沙尘 。荒漠化的土地与空气层的摩擦力减少,在一 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速。而失去植被裸露的土地 ,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地。近年发生的沙尘暴 中,沙质草地和旱作耕地是主要沙源。因此, 荒漠化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 发生。同时沙尘暴频发 也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的表现。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气候变化 (1)原因:随着全球 等燃料消耗 的不断增长,大气中人为排放的 等 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温室气体增加是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表现:全球表面 上升,全球 上升。 (3)影响:普遍影响:近些年各国出现近几 百年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加剧海平面上升,“ ”现象发生;加剧洪涝、台风、干旱和其他气 象灾害;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体 健康。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降雨量发生 变化,洪水灾害增多;东南沿海 、 增加;春季和初夏 加剧;对农业影响大 ;海平面上升,加剧风暴潮和台风的频率和强 度。 2臭氧层耗竭 (1)臭氧层作用:吸收 的功能, 保护人类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2)破坏的元凶:人类大量排入 。 (3)危害: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损坏人的 ,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 的发病率增加。3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作用:为人类提供适应区域和 全球环境变化的机会构成人类的 系统。 (2)减少的原因:人类对 、 的 大规模破坏和的过度利用等。 (3)危害: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思考3 如何判断污染事件是区域性事件还是 全球性事件? 【提示】 主要依据事件本身所影响的范围 ,若只是影响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就属于区域 性的污染事件,若不只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 ,而是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是全球,就属于全 球性污染事件。思考4 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 利用,不会减少吗? 【提示】 生物资源虽然数量众多,在总体 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 后,就 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目前的生物物种就如同 飘浮在海洋上的冰山,正在慢慢消融,如果人 类不注意保护,总有化尽的那一天。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建设大城市 (1)产生的自然灾害: 、地面裂 缝。 (2)灾害产生的原因: 的过量开采和 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 (3)影响:地面标高 、 地区 潮水上岸;地面积水,桥墩、码头下沉、 开裂、错位及部分建筑物被破坏。思考5 为什么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上海、 广州等城市沉降? 【提示】 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 降、对地面支持力减小,城市建筑物密集, 单位面积上压力大,会导致地面沉降。2竖井或斜井采掘地下矿产资源 (1)灾害: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2)灾害产生原因:矿区下形成 。 3山区工程建设 (1)灾害:崩塌、滑坡。 (2)灾害产生原因:挖高填低。 4大型水库建设:诱发地震;灾害产生原因 :由于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 环 境发生改变。思考6 为什么大型水库会诱发地震? 【提示】 一种说法是由于岩石上部重量 增加导致地应力变化所致。另一种认为 由 于水对地下深处岩石的滑动起到了润滑作 用。课本24页 城陵矶水文站洪峰流量变化与洪 水水位增长表 由表中从1954年至1998年的洪峰流量与相应 水位可看出,洪峰流量有降低趋势,而相应水 位稍有抬高,尤其1998年与1954年相比,洪峰 流量大为缩小,但相应水位却提高了,这说明 由于泥沙淤积和洞庭湖湖围垦,湖泊调蓄洪水 的能力在降低。图124 环境恶化,大象被迫在垃圾中觅食阅读该图时要先思考大象为什么要在垃圾中 觅食(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象的栖息地和觅食空 间等),然后结合生活常识思考大象在垃圾中 觅食会造成哪些危害(中毒、染病、塑料垃圾 等堵塞消化道等),结果会怎样(生病甚至死亡 ,导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由此联想到人类 活动对其他生物生存空间的影响同样会导致它 们数量的减少甚至物种灭绝。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2生态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度和成灾 强度3土壤侵蚀 (1)土壤侵蚀的原因分析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应从自然因素和人 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具体如下图所示:(2)土壤侵蚀的后果 在侵蚀区在沉积区4土地荒漠化 (1)造成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5图解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湖泊既是河流的水源地,又是河流的蓄水 池,对河川径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可 谓“旱时它能吐,涝时它能蓄”,可用下图形 象地表示。A图表示河流进入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 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使河流水 位不至于过低。B图表示河流进入丰水期, 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 水,使河流水位不至于过高,从而起到削 减洪峰的作用。6温室气体项目二氧化 碳甲 烷一氧化 碳氟利昂对流 层 臭氧在 大气 中可 持续 时间50 200年7 10 年150年CFC 11.57年 CFF 12.11年12小 时或几天 在温室 效应 中的 百分 比 (%)53136720约8, 经 常 变 化工业化 前浓 度2751 060.7 106228 1090151 091990年 浓度3541 061.7 106310 109CFC 11.26 109 CFF 12.44 109351 09项目二氧化 碳甲烷一氧化 碳氟利 昂对流 层 20世纪 80年 代增 长率0.50.90.254.51主要来 源燃烧矿物燃料,破坏森林,土地不合理利用等沼泽,稻田,提取矿物燃料燃烧矿物燃料和生物燃料,使用化肥,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制冷剂,泡沫剂、工业喷淋溶液汽车废气,其他工业污染物7.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 (1)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具有非常强的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 使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能够存在。 (2)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北两极都出现臭氧层变薄的现象,以南 极上空最为明显。人类大量排入大气中的氟利 昂等,是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元凶。(3)臭氧层耗竭的危害 (2006年广东)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乙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 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材料三 下表是甲图中AB线上某乡的 有关材料。自然环 境海拔高度(米)1 600 年降水量(毫米)350 10 积温()2 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 方公里)5 200植被 覆 盖 率1990年较高2005年显著降低灌溉面 积(公 顷)0.0人均耕 地(公 顷)1970年0.572005年0.23(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_和 _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 _。每公顷土 地投入 成本(元)4 185土地产值( 元/公顷)5 610耕作方式 变化19551980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 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 当年降水量在_毫米之间,降雨侵蚀力 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 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 持作用明显_。 (3)根据材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_区,耕作制度是_。 (4)根据上述材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 哪些问题?如何协调?【解析】 第(1)题,图中A城市为银 川,B 城市为广州,从广州至银川反映出从东南沿 海向西北内陆的变化,其中既包含纬向的南 北差异,又包含经向的东西差异。从B至A穿 过的省级行政区有:广东、湖南、湖北、重 庆、陕西、甘肃、宁夏,其中广东属东部沿 海地区,湖南、湖北为中部地区,其余为西 部地区。第(2)题,由图可知,当年降水量小 于300毫米,森林覆盖率及降雨侵蚀力都较低 。当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时 ,森林 覆盖率仍较低,而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当 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覆盖率急剧 增加,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强。 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该地年降水量为 350毫米,在200400毫米之间,应为 我国半 干旱区。再根据该地10 的积温为2 997 ,低于3 200 ,应为 我国中温带地区,耕作 制度为一年一熟。第(4)题,根据表中数据, 本区年降水量为350毫米,为半干旱区,为温 带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