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理视角下,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被侵犯的受教育权利留守儿童的教育权问题现状与存在 问题解决措施家庭学校政府政策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一、留守儿童在在中国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 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 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视频连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3xrovlkWcE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 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 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 时外出。其中,797%的留守儿童由爷爷 、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 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 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 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 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 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 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 带在身边。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 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宪法规定:适龄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教育法第18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 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 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 、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 实。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 体现在: (一)家庭教育缺位 (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政府对留守儿童受教育重视不够 (四)国家政策的问题(一)家庭教育缺位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显示,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6,按照这个数字推算,农村中与祖辈一起生活的儿童为408万人左右。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是文盲。有资料表明,现阶段我国 50-70岁人口未受教育者高达39.7%,而这部分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广大农村地 区。那么,他们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对于留守儿童实施温饱式的哺育 ,而对于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求知欲的满足则无能为力,就不求助他们的爷 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受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其智力的总体水平较同 龄儿童偏低。祖辈对于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 教不当,他们不懂得帮助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家庭学习任务和计划,对于儿 童的家庭学习也缺少监督和辅导能力,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 且,他们或年纪已大,或力不从心,或忙于自己的事而无暇顾及孩子,认为 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心理问题概不过问,所 以孩子也很少和他们进行沟通,因而导致孩子出了问题他们也不知道。隔代教育问题三是由于祖辈身心的衰老和退化,祖辈在情绪情感上通常表现 出明显的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感和怀旧感等特征,这些消极 的情绪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通过学习、模仿,强化等方式 潜移默化的传染给儿童,使其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 绪情感特征;四是由于祖辈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 使得其在监护和管教时,容易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 、生活上的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也大都采取的是一种 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这容易造成孩子娇纵、任性等的性格特 征。所以,祖辈们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从智力上都无法很好地 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责任。特别是有几个孙子女一并交 由他们监护时,更是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就等于没有监护。(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 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 、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 年学生。 但现在很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够,大多数学校 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尤其是缺乏有组织 、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及生存 教育等。在农村,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 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 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 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在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 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 此外,农村学校的师资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从 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厌学、弃学的留守儿童很 多。这些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就没有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三)政府对留守儿童受教育重视不够我国教育法第45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 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 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 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些地方甚至有组织地进行劳务 输出,但是对农民外出打工后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却重视不 够。2、缺乏资金和专门机构。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采取措施、没有专门的资金、没有专门人员 、没有专门的机构,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且由于目前现行的城乡 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到城市之中,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 农村,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歧视,这使留守儿童在进入 城市学习后感到自卑,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宁愿留在家乡接受教育。(四)国家政策的问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 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 农村“留守儿童”依然面对着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在很 多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 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受 “教育产业化”思 潮影响,农村中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 学质量进一步下降。 二、案例分析(一)、案例简介杨建家,男,五(1)班学生,家住永兴场乡上广村。 该生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多年未回家看望,只留给伯 父照看。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该生上课没有精神,面色发黄,目光 呆滞、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 完成,学习成绩欠佳。爱打电子游戏,经常在星期六及 星期天下午泡在电子游戏室。爱逃学,由于在学校成绩 太差倍感压力因而不愿上学,无故旷课。(二)案例现状分析一、亲情的缺失。由于父母亲长期在外,对学生造成 心理障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留守儿 童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双方外 出打工后,他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对学习造成了较大 的影响。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情,始终代替不了父 母对他的亲情。从而导致了自身认识障碍,造成学习 偏差。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 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 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 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 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三、自控能力差。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 到位,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理,只要不犯大错,对孩 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圣湖、学生无人督 促,造成行为偏差,这些孩子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学 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等行 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无人督促学习,不良行为较 多,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 关重要。四、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教育 不足。由于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 弱,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 导,而且代沟更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 弊端较多,大部分只是负责孩子的吃穿,学习上基本上是 自由主义,再加上“隔代疼”的现象,在教育孩子方式上都 有溺爱和放纵的倾向,对于生活细节上不予指导或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又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 、任性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 困难,怕挫折。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 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 的事件屡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三)、案例反思留守儿童大多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生活在一起,他们 之间缺乏沟通,作为临时监护人的他们不能照顾孩子的衣食起 居,而父母在外打工比较忙,偶尔的电话交流根本满足不了孩 子对亲情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师要走进这些孩子,走进他们的 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感受到父母一样的关 爱与呵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 围,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给他们关 爱,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缺失关爱的阴影 ,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三、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解决措施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学校层面(一)、政府层面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 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 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 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 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 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所面对 困境的广泛关注。3、提高外来务工劳动力的待遇,使留守儿童实现与 父母共同生活的权利。(二)、社会层面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 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 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 护体系。、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 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 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资源。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拆除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使流入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享有和当地人一样平等的社会权利。(三)、学校层面1. 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就地吸纳流动儿童入学。由于学位的限制或者入学需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许多儿童不 得不留在户籍地入学,与父母分离。因此,使儿童能够跟 随父母在务工地区就地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 之重。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纳入议 事日程。可行的办法是,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公办 学校资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为 流动儿童提供足够的学位和教学设施,尽量减少他们就学 的经济负担。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 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 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 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 ,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 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 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小组成员:陈长雅 黄宝欣 林丽君 罗慧珊 谭丽慈 吴妙璇 杨兆琪 周 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