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孙熙国唯物辩证法(上)nsunxiguopku163.com阅读书目n1、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2卷,437 440页。新版305308n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 选集,2卷,第441446,新版309314n3、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2卷,575606页。 新版413448n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三 卷,687到760页。95版。n5、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选集下,第424页到454页。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n寻找一以贯之之道: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轴心和横线 是什么?n实现三个解放:n做三个主人:自然、社会、自身n如何看宇宙,如何看人生。n怎样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n本节的核心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与发展 规律。n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形式是什么?n世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n世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n从方法论的视角回答“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 和人生”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 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n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 证法的范围。辩证法要讲四个问题:n一、唯物辩证法概论n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n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n四、唯物辩证法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地位和作用n一、唯物辩证法概论n(一)、辩证法n1、苏格拉底的问答法n最早提出辩证法概念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其最早的意 义是“谈话”“论辩术”,本义是指在论辩时通过揭露和克 服对方论断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n克塞诺封回忆录说:“他注意到【辩证】这个词导 源于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 的种属加以辨析。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下决心掌握 这种艺术,下苦工夫学习它,因为一个人凭着它的帮 助,就成了最有才干的人,最能指导别人的人, 讨论时见解最深刻的人。” (西方哲学选读,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9页,)苏格拉底是最早比较自觉注意和运用辩证法 的人。他把辩证法成为主要乐曲,把为掌握辩证法而进行的学习,称为“前奏曲”。柏拉图在 国家篇中说:“我们终于达到了辩证法所演 奏的曲调了。”“只有通过辩证法这种真理才 能够显示出来”“只有辩证法才是唯一的这样一 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假设而上升到第一原理,并且就在这里得到证实。”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05页) 苏格拉底(468400=68岁) 柏拉图(42734780岁)亚里士多德(38432262岁)2、黑格尔对辩证法概念的改造n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方法”(逻辑学上卷36 )“是一切运动、生命、事业的推动原则,又是知识范围 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n黑格尔第一次把联系发展矛盾的内涵赋予给辩证法。黑格 尔辩证法主要贡献:n(1)阐述了自然、社会、思维都处于联系和发展之中。n(2)提出了联系、发展的三大规律及基本范畴。n(3)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相一致的观点。n辩证法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 学。n认识论关于认识的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n逻辑学关于思维运动(即范畴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n黑格尔说:哲学这门科学可以分为三 部分:n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n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 的科学;n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 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n(1)、和唯心主义相结合。n 发展是概念的发展,社会自然也有发展,但不真实,因为 它是概念运动的翻版和表现。n绝对精神(宇宙原理)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构成了物 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则。 n(2)、没有把辩证法思想贯彻到底nA认识有终点,真理有顶峰;nB社会历史有终点;nC否定发展的普遍性,认为只有绝对精神的发展才是真实 的普遍的,自然和社会都是精神的外部表现;nD否定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只存在于具体物中,在无 限的绝对精神中没有矛盾,在“合”中没有矛盾。n现代意义上辩证法的基本含义:n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待我们周围 的世界。n辩证法发展的三个阶段:n(1)、古代朴素辩证法 n(2)、唯心主义辩证法 n(3)、唯物辩证法(二)、形而上学n 1、哲学;2、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 观n哲学就是知“道”的学问。形而上者谓之道。澄怀味道。n “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天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只是关注 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n下学要上达。“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不器”。n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第五)n“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n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n不知命,无以为君子。n物理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学院,第11 代传人安德罗尼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时 ,把论述自然和有形物的作为一类,置于前 ,谓之“物理学”;n形而上学:把论述事物本质和抽象道理的作 为一类,置于后,谓之“物理学之后”,称为 第一学术,第一哲学。最早传入中国时,有 人译为玄学,严复根据周易系辞,把它 译为“形而上学”。2、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观点 n黑格尔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 概念,把它作为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使 用。“辩证哲学的思维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所 不知道的”n孤立观点n静止观点n片面观点n否认矛盾的观点。(三)、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n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n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n物方生方死。n一个事物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n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n恩格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 可以肯定地说某种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 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 时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 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 子宫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 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的时刻也是 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并不是突然 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n“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 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 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 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 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 ,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同样,原因和 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 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 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 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 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变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P361)”n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运动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动观点n芝诺:飞矢不动。n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n只讲改良,不讲革命。n讲稳定,不讲变化。n“先例思维”。n万岁。n形而上学更多的是否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 。n恩格斯说:“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 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 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 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 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 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 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 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 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 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 和结果等等方面逐个地加以研究。”n“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 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 们看作是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状态 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 ,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东 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 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 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 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 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 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P359,1995年版)3、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n道术方术n庄子天下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 其有,为不可加矣。”n“道术” 是全体,它“无所不在”,具有赅遍、兼备 、无所不包的性质。n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 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 不该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 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 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道术将为天下裂。”n秋水:河伯见百川灌河,洪水涛涛,就欣然自 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但当它顺流东行,到了 北海,面东而望,见海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才 知道自己的渺小,觉得过去的自满真是“见笑于大方 之家”,因此感叹不已,北海若(海神)便说:你是 从两崖间的大河中来,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 将可以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不知何时已而不虚。n假使河伯未见大海又该如何?n我们该以平常心待万物。n知天外之天。不能像无知幼童一样什么都敢说,什 么都敢做。4对立的焦点和实质:是否承认矛盾n联系、发展、全面观点与孤立、静止、片面观点 的对立,相对于矛盾观点来说是浅层次的。n(1)、把联系理解为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还是 毫不相干的事物的联系?n(2)、把发展理解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还是数量的增减和场 所的变更;n(3)、把发展的动力看作是矛盾自身运动的结果 ,还是外因的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资 本主义垂而不死)n这里都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承认不承认矛盾。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n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一起构成了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n(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n所谓联系,就是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 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 互作用。n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条件性。(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n1、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n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联系。n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的。n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 事物是孤立存在的。n注意:联系的普遍性是有条件的。n联系和矛盾的关系。混沌学。n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2、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n(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n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n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 化”的特点,但它们的联系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 才能够形成,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n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 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n马克思也说过,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 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n(2)、联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n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n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n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n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n五代著名画家黄筌曾奉皇帝之命,改吴道子画的“钟馗捉鬼 图”,皇帝要求他把原画中钟馗用食指抉鬼眼改成用拇指。 黄筌研究数日后无法下笔,最后把原画送还皇帝,并说:“ 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以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皇帝听完, 只得同意他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张。n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认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 前的联系,而容易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