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第46章) (90分钟 100分)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变化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大小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D.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相当,则该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明显变大【解析】选D。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数量,而年龄组成预测种群的变化。种群是一个有机整体,处于经常变动中。当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时,种群密度变化不大。2.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选D。数量达到了最大值,所以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停止增长,说明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但两者均不为零,是一个动态平衡,此时的增长率为零;此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老年数量不一定最多。3.(2010福州模拟)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解析】选C。为了防止其他菌种的干扰要进行灭菌处理;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取样液之前应振荡几次;因为培养曲线呈“几”字形,培养后期的酵母菌数目已大量减少,所以可以不用稀释即可进行计数;因为曲线是关于时间与数量的关系,所以要等时取样。4.如图是某地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般是消费者C.7月份出现高峰期的原因主要是气温较高、土壤干燥D.四种植被类型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植被4【解析】选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一般利用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大多数属于分解者;7月份出现土壤动物数量高峰的原因是气温较高、土壤较湿润;四种植被类型中植被4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所以供养的土壤动物也最少。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群近期一段时间内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则该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B.繁殖季节,两只雄梅花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竞争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解析】选C。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两只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属于种内斗争;捕食关系也属于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一种,所以对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6.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渐替代的过程。即便群落的结构没有受到干扰和破坏也会发生演替,如自然状态下的初生演替。在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农田弃耕后由于土壤条件较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7.(2010长沙模拟)据报道,栖息在洞庭湖区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外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B.农民捕杀东方田鼠,目的是降低其物种丰富度C.为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可以从异地向湖区大量引进猫头鹰、蛇、黄鼠狼等鼠的天敌D.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在食物链中,东方田鼠处于第二营养级【解析】选D。东方田鼠活动范围较大,所以应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农民捕杀东方田鼠目的是降低其种群密度;为了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应适量地、合理地引进其天敌,但不能大量引入,若大量引入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东方田鼠以庄稼为食,所以应处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8.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有差别B.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只有斗争没有互助【解析】选D。群落具有物种丰富度及空间结构等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丰富度也不同。群落空间结构上物种的分布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各生物之间除了存在竞争等斗争外,还存在互利共生等互助关系。9.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进程【解析】选C。生物群落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两者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的演替;早期的生物群落一般以物种多样性低,群落的结构简单为特征;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1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解析】选C。由于第一次共捕获50只灰仓鼠为N0,第二次捕获了42只为N1,其中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为N2,则总数为N3= 161只。由于上次标记的灰仓鼠更难捕获,所以,种群数量小于161只。11.(2010德州高二检测)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解析】选C。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H处于第三、四、五三个营养级;由于B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所以种群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于H有多种食物来源,所以当C的数量下降时,对H的种群数量没有太大影响,H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12.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A.B2A(10%20%)B.AFB1C1D1E1C.A(B1+B3)C1C2C3D.C3B2(80%90%)【解析】选D。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B2是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所以B2A(10%20%)成立;A固定的能量最终会以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AFB1C1D1E1成立;A(B1+B3)=B2,它的去向有三个方面C1C2C3;B2的去向中(10%20%)为C2,C1+C3=B2(80%90%),所以C3B2(80%90%)不成立。 13.某生物小组为了解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对其中动物的胃进行解剖,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胃中食物的来源)。已知甲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若庚获得1 kg能量,则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甲萝卜25 kg此食物网中有5 条食物链,戊占有3 个不同的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定是甲乙与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A. B. C. D.【解析】选B。根据表格中的食物关系可以得出的食物网如图。可以看出由甲戊庚时,需要的甲最少,此时的传递效率应为最高20%,所以庚增加1 kg最少需要甲25 kg;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戊占有第二、三、四三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多的是甲,但个体数量不一定甲最多;乙与丙均以甲为食,同时丙也以乙为食,所以两者既是捕食又是竞争的关系。14.在QQ农场、开心农场等游戏中,玩家往往要进行锄草、灭虫、施肥、收获等虚拟农业活动。在生产实践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锄草可减轻种间竞争,利于作物生长B.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C.为了增加作物产量需要不断施加大量化肥D.收获农作物时,主要依靠作物传递的物理信息【解析】选C。由于草与农作物为竞争关系,所以消除竞争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灭虫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施肥并不能无限提高农作物产量,且会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根据农作物的成熟程度来作为收获的依据。 1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GP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B.该生态系统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为所有个体的GP-RC.该生态系统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为的GP减去所有生物的RD.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解析】选C。由于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输入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能量散失的途径为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剩余的能量为中的GP减去所有个体的R;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储存在自身的有机物中,而自身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未被同化的上一营养级中的能量。 16.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甲乙丙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解析】选B。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17.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选B。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可以被反复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 18.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解析】选C。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萌发,说明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昆虫散发性外激素和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维持种群的繁衍,属于种内关系;草与食草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19.(2010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C.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使水质恶化D.饮水不足或体内失水过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解析】选C。人体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体内的含水量与抗利尿激素的关系,均属于负反馈调节;而受污染的湖泊会促进湖泊鱼类死亡,反过来鱼类的死亡会促进湖泊环境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20.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数据显示伴随着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