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之间的几种关系v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 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 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 “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 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 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 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 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 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v1、触景生情v 春思 v 李白 v 燕草如碧丝, v 秦桑低绿枝。 v 当君怀归日, v 是妾断肠时。 v 春风不相识, v 何事入罗帏? v分析:v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 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 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 ”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 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 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 ,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 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 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 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 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 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 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 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v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v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 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 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 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 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v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 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 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 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 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 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 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v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 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v赏析:v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 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 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 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 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 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 、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 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 的愤懑。 v3、因情造景 v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 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 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 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 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 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v赏析:v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 ,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 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 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 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 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 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 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 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v4、寓情于景 v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 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 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 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 ,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 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 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例如:v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 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 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 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 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v5、情景交融 v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 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 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 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 ,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 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 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 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v如下面这首诗:v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v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v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v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 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 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 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 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v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v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的写法。 v1、以乐景写乐情 v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 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 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 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 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 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 明。 v(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 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 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 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 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 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 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 ,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v2、以乐景写哀情 v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 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 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 v3、以乐景写哀情 v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 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 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 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 宫: v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v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v赏析:v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 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 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 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 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 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 ,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 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 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 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 ,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 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 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v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 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 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 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 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 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 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 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 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 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 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 韵致。 v4、以哀景写哀情 v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 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 ,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 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 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 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 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 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v(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 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 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 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 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 ,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 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 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 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 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v(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 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 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 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 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 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 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 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 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 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 悲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