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LOGO课程作业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建立,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根据中央政府开展合作化运动而成立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基础力量,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各种不同改革方案和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大的方面来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第二阶段:重新规范合作制的改革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现阶段第一阶段:“恢复三性”改革第一阶段:“恢复三性”改革(1979-1996)改革的 主要文件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 管理体制的报告关于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 搞活信用合作社工作的意见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 暂行规定关于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 管理体制的报告1981年3月9日1983年8月1990年10月12日1984年1月1日1984年8月6日改革的主要内容明晰股权实行清股、扩股实行保息分红、补发股金红利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原则改革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三会”制度建立和发展信用社县联社,改善领导和管理调整行社利益关系改革信用社劳动分配制度第一阶段:“恢复三性”改革(1979-1996)受制于经济发展和 政府行为偏好受制于当地 政府行为受制于相关利益 集团的博弈此次改革是在不出动农 业银行领导的前提下 进行的,因而对还权 于民、还权于信用社 等问题,在实际执行 中根本无法兑现。同 时,由于在1988年后 全国出现了严重的信 贷失控,农业银行加 强了对信用社的控制 和领导,“恢复三性” 的问题被其他更现实 的问题所替代。政策宽松,国家允 许多模式试验,提供 更大的可能。中央 和地方的利益出现分 化,各地官僚机构为 了各自的利益,必然 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 施。各地政府机构 的偏好不同,在宽松 的政策环境下,各地 政府机构的偏好不同 必然导致改革的重 点、方向、力度各有 不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 状况和信用社经 营状况不同,因 而对改革的态度 也不一样,可以 接受的制度安排 也就不同。农村 信用社不同的改 革模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当地 农业银行、信用 社与政府有关部 门博弈的结果。改革 未取 得预 期效 果的 原因第一阶段:“恢复三性”改革(1979-1996)1996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四家国营银行也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银行继续管理农村信用社已经不合时宜,农村信用社需进一步改革。由于“恢复三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这次改革则是再次提出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所以称之为“重新规范”。不过,由于“重新规范”是在整个农村金融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要比“恢复三性”的改革更加深入一步。第二阶段:重新规范合作制的改革(1996-2003)关于农村金融体制 改革的决定就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 改革、人民银行加强监 督、组建行业自律组织 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关于进一步加 强金融监管,深 化金融企业改革 ,促进金融业健 康发展的若干意 见在江苏省进行了信 用社改革试点逐步组建地( 市)、在全国 各省建立信用 合作协会联社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进一步做 好农村信用社 管理体制改革 工作意见求对农村信用社 进行清产核资, 按合作制进行规 范改造改革的主要文件1996年8月1997年6月1997年2月1998年11月1999年4月2000年7月2002年3月第二阶段:重新规范合作制的改革(1996-2003)改革的主要内 容改革组织体制改革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所有权和分配权l分配制:取消保息 分红 l股权:自愿原则 l贷款服务:为社员 服务l监管:由央行和县 联社负责管理信用社 l内部:全面建立“ 三会”制度l信用社:独立经营 、独立核算、自负盈 亏(部分实行信用社 主任承包制) l职工:干部聘用制 和岗位责任制(职工 股)第二阶段:重新规范合作制的改革(1996-2003)第二阶段:重新规范合作制的改革(1996-2003)改革是要按合作制原 则规范农村信用社, 总体来说是十分正确 的。但在具体改革过 程中,却出现了不少 偏差,其中最突出的 问题主要有两点: 农村信用社改革重 点的偏差和对信用社 利益的忽视。 农村金融体系整体 构建布局上的偏差。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涉及农业银 行、信用社职工及社员。农业 银行一直视农村信用社为包袱 ,也就乐于在趁机向农村信用 社转移不良资产的同时与农村 信用社脱钩。由于体制上的原 因,信用社职工实际上控制着 信用社,他们的利益也与信用 社的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 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实际上 向符合他们利益的方面发展。改革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因改革理论和政策上的偏差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和官僚行为1978一2002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创建以来 ,历经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 史性的进步,已成为农村金融 的基础力量,它分布面广,扎根 农村,与农民关系最密切,为 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最方便 最及时的金融服务,其机构、 人员和业务量均居农村金融机 构之首。农村信用社逐渐成 为农村金融市场上 的主力军其一,将闲散资金汇聚,引导农 村 资金正确流动。 其二,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农村经 济。其三,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在吸收 存款和发放贷款之间调动货币 的流 动,使农村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达到 相对平衡。 其四,扶持地区发展生产,帮助贫 困农民脱贫致富。农信社在支持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12 21978一2002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农村信用社为农户 的贷款从1980年的 15.9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4021.5亿元 ,增长了250.50倍。农户 从止规金融机 构获得的贷款,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 社。农户贷 款速度的增长超过了存款速 度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家庭联产 承包 制以后的农户 不再仅仅 是消费单 位,而 具有了生产经营单 位的职能,生产需求 大为增加,而且经过 改革之后,贷款制 度更为灵活,也更为贴 近农民。农村信用社为 农户融资提供 了支持民间借贷一直是农户无法获得获 得正规金融贷款需求的第二选择 ,信用社通过各种杠杆手段,比 如信贷、结算和利率等,引导和 制约了民间借贷在规模结构和利 率水平的发展,引导民间借贷活 动健康发展。引导农村民间 借贷健康发展3 34 4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信用社发展仍处于难以为继的危险境地。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当年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金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账1250亿元,58%的信用社已经资不抵债,总计资不抵债2361亿元,其中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1万个,占总数的27%。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问题,不仅会危及农村信用社的生存问题,也将危及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任何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案首先必须面对且无法绕过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农村信用社累计下来的历史包袱为既有体制埋单,通过财务重组来缓解危机,并更新炉灶、“打扫干净屋子”,为进一步的机制改革和体制重构做好准备。2003年,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始新一轮的改革,这次改革被很多学者、媒体称之为“花钱买机制”。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改革的 主要文件突出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以及增强服务 等重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试点实施方案第一批农村信用社试点省(市) 的产权制度改革陆续取得成果扩大推出了第二批21省 (区、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 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成立2003年6月27日2003年12月2005年11月2004年5月24日2006年底2004年8月13日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任务 基本完成2007年8月改革的主要内容2003年6月,国务院选择江苏等8个省(市)开展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改进 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经营 模式、产权制度、服务方式、风险防范等方面存 在的诸多不适,根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 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 责”的总体要求,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 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 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和“自主 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 环经营机制。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 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关系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交由省政府负责。为了 配个此次改革,国家出台了四项配套措施予以支持: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对亏损农村信用社执 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 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 值贴补息给予补贴。 具体办法是有财政部 核定19941997年 间农村信用社实付保 值贴补息数额,由国 家财政分期予以拨 补。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 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 策。允许农村信用社贷 款利率浮动、贷款利率 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 12倍范围内浮动。对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 上浮,个别风险大的可 小幅(不超过1.2倍)上 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 贷款还可适当上浮。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 用社,中国人民银行 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 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 扶持。由人民银行 安排一部分专项再贷 款,由省级政府统借 统还。由人民银行 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 据,用于置换农村信 用社的不良贷款和亏 损挂账。上述两种方 式由试点地区和农村 信用社自主选择。从2003年1月1日起至 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 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 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 他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 社,一律按照其应纳税 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从2003年1月1日起, 对试点地区所有信用社 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 收。四项配套措施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经过一年的试点改革,8个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和金融风险得到初步化解,2004年9月末与2002年底相比,8个试点省(市)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幅40.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贷款增幅4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2004年9月末,8省(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为1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个12.7%;资本充足率达到7.6%,比2002年底的-4.2%提高11.8%。可以说这次试点改革是成功的,因此在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见,将北京、天津和和河北等21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纳入改革试点范围,至此,全国除西藏、海南外的29个省(区、市)的信J一日社深化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地开展。多头管理的问题明显法人治理接握股的错位问题突出“三会一层”制度的虚位问题严重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2003年以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具体措施是符合农村经济金融发展规律的,也契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要求,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成果。现阶段现阶段201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全年弥补亏损挂账219亿元,挂亏余额344亿元。无亏 损挂账机构达到2041家,较年初增加224家。现阶段现阶段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信用社一些深 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改革发展逐渐步入 “深水期”。 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 ,银监会明确提出,从2011年开始,要通过五年左右时 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