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九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一、实验目的1. 掌握观察与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2. 识别X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1. X-染色质的发现 p 1949年M.L.Barr等研究发现:雌猫神经元细胞间期核内凝缩的深染小体。p 进一步发现:其它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也同样有这种 结构。p 而且在其它细胞的间期核中也可以见到这一结构,称之为 Barr小体(巴氏小体)。p 研究表明,巴氏小体是X染色体异固缩的结果,也称为X染 色质或X小体,在细胞周期中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复制稍晚 。二、实验原理2.莱昂氏假说 (Lyon hypothesis)p 1961年 M.F.Lyon提出: 正常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两条 X染色体之一在遗传性状表达上是 失活的; 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 X染色 体失活是随机而恒定的; 失活现象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3.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o 由于雌性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发生异固缩(也称 为Lyon化现象),失去活性,这样保证了雌雄两性体细胞中 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保持转录活性,使两性X连锁基因产物的 量保持在相同水平上,这种效应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o Barr小体的数目 X染色体数目 14.莱昂氏假说的修正(新莱昂氏假说)o (1)提出:1967年,美国的遗传学家Ohno 提出45,X46,XX;47XXY46,XY, 这两个不等式是否成立的疑问。 o (2)按照莱昂假说应该是两者完全相同,但45 ,X与47,XXY实际是两种综合症。 o (3)修正:1974年,失活的X染色体上并非 全部基因都呈莱昂化失活。 5. X染色质检查的应用o X染色质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性别鉴定和性染色体异常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例如:克氏综合症(XXY)、特纳氏综合征(XO) 、其它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X, XXYY等。三、实验材料、器具和药品材料:女性口腔黏膜细胞、发根细胞。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无菌牙签等。药品: 60%醋酸 、45%的醋酸 、石炭酸品红。四、实验方法1.口腔黏膜细胞X染色质(Barr小体)显示方法 取材:漱口34次后,用无菌牙签从面颊部内侧刮取 口腔黏膜细胞,第一次的刮取物弃去,在原位重复刮 23下,涂在载玻片上; 固定:加一滴60%醋酸固定5min,用滤纸吸去多余 醋酸; 染色:加一滴石炭酸品红染色2min; 制片:盖上盖片,垫垫上滤纸滤纸 用拇指压压片; 镜检:低倍高倍。2. 发发根毛囊细细胞的X染色质(Barr小体)显显示方法取材:拔取女性带带毛囊细细胞的头发头发 ,置于载载玻片上;固定:在毛囊上滴加一滴45%的醋酸(或5mol/L盐盐酸)固定5min,吸掉多余的醋酸;染色:用镊镊子将软软化的毛囊剥下,加一滴石炭酸品红红染色23min;制片:盖上盖片,垫垫上滤纸滤纸 用拇指压压片;镜检镜检 :低倍高倍。X染色质的辨别:(1)低倍镜下检出典型的可数细胞,标准是: 核质呈网状或细颗粒状分布 核膜清晰,核无缺损 染色适度 周围无杂菌在高倍镜下进一步观察。五、观察结果p X染色质是一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轮廓清楚,大小 11.5m ; p 形态态: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等,常附于核 膜边缘边缘 或靠近内侧侧。 (2)高倍镜下观察X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X染色质箭头所示为巴氏小体 (女性细胞左中存在,男性细胞右中没有)o 从理论上讲,正常女性的间期细胞中都应该有一个X染色质,但事实上由于个体的生理状态、染色方法、染色技术以及X染色质在细胞核中的位置不同,实际检查中不可能在每个细胞中都看到。o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核中X染色质阳性率一般约为1030%,有的可高达50%以上,在男性间期细胞核中则平均低于1%。六、作业1. 观察50个女性可数的细胞,并计算巴氏小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2. 绘制3个典型的显示X染色质的细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