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LOGO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福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和维护1、何为心理2、何为心理健康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何为心理 1、心理(A)心理心理过程人格倾向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气质和性格需要和动机一、何为心理 1、心理(B)心理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生理唤醒、意识、无意识 定势、注意个性(人格) 心理特征认知活动 情绪、情感活动 意志行为活动能力 气质 性格名词解释情绪和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 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 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 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 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 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能力: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条件 。 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脾气、秉性、它是人的 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我们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 性格: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 格特征。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人、对 己、对事的稳固态度,以及所采取的相应的行为习惯方式 。 名词解释心理状态: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 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 性和能动性。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 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 性和动力性。认知活动: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 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 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知觉图片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何为心理健康 (一)、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 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和虚弱的状态。 1989年: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 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 康。 (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 WHO关于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 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 调;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 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n1、正常心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问 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 n2、异常心理: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 他各类精神障碍 n常见精神障碍: A、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nB、心境障碍 nC、应激相关障碍 nD、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nE、心理生理障碍 nF、癔症竭斯底里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 、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 态。 1、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定 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 ,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定义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 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 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美国学者坎布斯(从人格 特质的角度观察): (1)积极的自我观念、 (2)恰当地认同他人、 (3)能面对和接受现实、 (4)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 的知觉, (5)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3、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者的 特征 (1)对任何经验都是开放的,不对某种经 验拒绝和歪曲 (2)自我结构与其经验相协调,并能同化 新经验 (3)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4)与周围人高度协调,乐意给他人以关 怀 (5)自我实现的潜能得到发挥 4、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的标 准: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内 (2)情绪正常、健康 (3)意志健康。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 持性和自制力 (4)心理健康的人,其意志和行动是统一的、协 调的 (5)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评价 (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 (7)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5、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者: (1)能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能掌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有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有独立谋生的意愿和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实际 6、王登峰和张伯源认为心理 健康者: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四)心理健康的判断 传统方法:各种心理测验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如用来测量智力的韦克斯勒(Wechsler) 智力量表、比内西蒙(Binet-Simon)智力 量表;用来测量人格的明尼苏达人格测验( MMPI)、埃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 16项人格测验(16PF)、罗夏墨迹测验;心 理与行为问题评估:SAS(焦虑测评量表) ,SDS(抑郁测评量表);通用量表:90项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具体查找技能 分册补充) (四)心理健康的判断 现代方法: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功能 性磁共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 等 (五)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的具体内涵 1、健康心理 从静态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 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从发展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 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 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 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从动态角度看,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 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五)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的具体内涵 2、不健康心理 在非常规条件下,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 ,而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 负面作用。涵盖一切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 能的心理活动。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 过程。 (六)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心理问题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 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 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 强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 不健康状态。 3、可疑神经症 (七)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生物学因素 2、社会因素: 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生活压力与环境变迁 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 人格特征 保持心理平衡 美国心理卫生 协会十个要诀 1、 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 就会心情舒畅 2、 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 3、 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4、 偶尔也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理问题要从大处着眼,心胸开阔。因此 ,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事上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 暂且避开。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做的事,如 运动、看电影。 6、 找人倾吐烦恼。 7、 为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不单能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以确定自己存 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8、 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心理学家发现,忧虑、精神崩溃等疾病的主要 原因是患者面对很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太大。 9、 对人要表示善意。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 人,心境自然会平静。10、娱乐。娱乐方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情舒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 1、 预防心理障碍和各种精神疾病 2、 努力帮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应付各种精 神压力所致的身心功能损害,促进人们的全面健康,使之 愉快安定地生活。 3、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大脑功效, 高效能地完成各项社会职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1、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素质教育 2、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三)心理健康的特点 1、积极的自我观念。 2、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 。 3、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 4、良好的人际关系 。 5、能面对现在,吸取过去经验,策划未来 。 6、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能恰当地调控 自己的情绪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 能力。 2、 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 3、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和 谐。 4、 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 5、 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 6、 人格完整、和谐、统一。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 樊富珉 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 求知欲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3、 能自觉调节和控制情绪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5、 能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类 型 1、 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段以及相应阶段 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 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 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 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的处理 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 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 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 习任务。 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指导2交往指导3生活指导4升学就业指 导(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类 型 2、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 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 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 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 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开发自我潜能认识自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 育 区分1、 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学生与环 境的协调问题(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则致力于把学生的 发展水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侧重于学生 整体素质的提高。 3、在实际操作中,单一的适应性心理健康 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取得良 好的效果,因此,应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整体优势。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 标 a、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 b、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c、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 d、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e、 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 f、 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 g、 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h、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 能力 (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