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 卡罗式摄影法 1.2.2 火棉胶摄影法湿版时代 1.2.3 干版与软片 1.2.4 感光材料的进一步改进 1.2.5 摄影器材的发展 1. 卡罗式摄影法 2.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 1. “蛋清玻璃”摄影法 2.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3.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优点 4.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缺点 1. 干版的发明 2. 干版涂布机的发明 3. “柯达”照相机和胶卷的发明 4. 摄影技术的普及 1. 火棉胶、蛋清到早期明胶乳剂的特点 2. 正色片的发明 3. 片基的改进 4. 胶片感光灵敏度的改进 5. 影像颗粒度的改进 6. 一步摄影系统的出现 7. 一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8. 三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1. 镜头的改进 2. 光圈系数系统的制定 3. “莱卡”照相机的问世 4. “尼康”等品牌照相机的问世 5. 不同类型照相机的相继问世 6. 测光表的问世 7. 电子闪光灯的问世1. 卡罗式摄影法 1834年,英国的一位业余科学家塔尔博特( Tatbot)在涂有氯化银的纸上盖上花边或树叶 ,并放在阳光下曝晒,结果也得到一张黑色衬 底的白色图像。不过,塔尔博特用浓盐水解决 了定影问题。同时,他的最大贡献是只要把所 得到的黑底白图像的负像片与另一张未感光的 感光纸的药面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 就可以得到无数张与原物影调一致的正像片。 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他把这种方 法取名为“卡罗式摄影法”。2.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 卡罗法的优点在于每张负像片可以印无数正像 片,价格较低,印出来的像片不是左右相反的 ,且便于邮寄和保存;未印正像片以前,负像 片还可以进行修饰,如去掉脸上的皱纹、斑点 等。最大的缺点是由于负像片是纸质的,纸基 的纤维影响了印片的清晰,影纹较粗,而且不 均匀,易退色;感光性能较低,需要长时间曝 光制作;与达盖尔法差不多,工序也很繁杂, 致使不具备一定化学知识的人都不敢把摄影作 为业余爱好。到了1850年,人们仍在为摄影方 法的局限性而苦恼,许多人在进行着更进一步 的探索。1. “蛋清玻璃”摄影法 人们想得到的是既像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那样具有清晰 的影像、细致的影纹,又像卡罗法那样能便宜、迅速地 印出许多的照片,于是,有人提出了用透明片基代替纸 基制作负像片的设想。那时,制作透明片只有玻璃可用 。然而,感光药品怎样才能附着在玻璃上呢?人们开始 寻找一种透明的粘合济,它既可以将感光化学材料附着 于玻璃板上,又能经得住显影、定影的冲洗。人们首先 想到了用蛋清作粘合剂。1847年,尼埃普斯的侄子圣 维克多( SaintVictor)首先取得了“蛋清玻璃”摄 影法的专利权。然而,混合于蛋清之中的感光药品极有 限,曝光约需5至15分种,不适于拍摄照片。但是,它 对于制作“蛋清相纸”并用于洗相片和制幻灯片还是很 适宜的。2.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1851年,一项划时代的重要发明出现在英国。这一年3 月号的英国克密斯特杂志发表了阿彻尔(Archer) 的“火棉胶摄影法”。火棉胶是将火棉(硝酸纤维素) 溶于75%的乙醚和25%的酒精的混和溶液中的一种高粘性 液体,干燥后变坚硬,无色透明。阿彻尔是伦敦的一名 雕塑家,他的方法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上 ,然后使玻璃倾斜,让火棉胶均匀地扩散在玻璃上,再 浸入硝酸银溶液中以增强光敏性。拍照时,必须在玻璃 片湿的时候进行,火棉胶越干,感光度越底,这就要求 火棉胶负片必须很快做好,并立即使用。因此,这种方 法又被称为“湿版”摄影法。3.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优点 湿版法的优点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风景约 需10秒至1分种,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 清相纸,便可以印出无限量永久性的照片,且 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景物优美真实, 价格低廉。同时,由于阿彻尔没有将湿版法申 请专利,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从 1851年到1870年的20年中,湿版法几乎成为英 美及欧洲大陆的主要摄影方法,这就意味着摄 影获得了新生。从此,大部分人可以自己操作 ,并多次复印得到影像清晰的照片。不久,就 没有人再去拍摄达盖尔或卡罗法的照片了。4.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缺点 湿版法是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 是,它也有不足,即制作不方便,时间要求较 严格。凡拍摄者无论是在摄影室里或是在野外 ,都必须在附近备有暗房或不透光的帐篷及水 源,而且要在20分种内完成配药涂布在火棉胶 、光敏增感曝光的冲洗的全过程。那时没有放 大机,要想得到大幅照片,只有用又大又笨的 摄影机。对技术不大熟练的人来说,即使知道 操作的方法,但对那些会污染手指和衣物的银 化合物、又粘又稠的火棉胶、具有强烈刺激气 味的乙醚和上述严格的工艺条件,总是难以接 受的。湿版法经过20年的兴盛之后,人们又在 向往着更简易的摄影方法。1. 干版的发明 人们期望一种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在商店里可以买 到,并可以随时装入照相机拍照。 1871年9月,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Maddox)在 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了自已的研究成果:以糊状的明 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不 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其他人在试验马多克斯 的方法时,又发现在配制乳剂过程中,延长加热时间, 可使乳剂光敏度大大提高。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干版 拍照影像质量好,性能稳定,感光度强,在室外曝光时 只需要1/25秒,且不一定要用三角架,外拍时便于携带 ,也不必再带上“暗室”、帐篷和药品等一大堆笨重的 物品了。2. 干版涂布机的发明 然而,人们还是不满足,越来越多的摄影 者希望能够有连续拍摄而不必来回更换干 版的新摄影材料,同时,强感光度干版的 出现也促使了新型手持照相机的问世。美 国一家银行的一位24岁记帐员、业余摄影 爱好者伊斯曼(Eastman)发明了一个干 版涂布机,并于1880年开设了“伊斯曼干 版公司”。3. “柯达”照相机和胶卷的发 明 摄影要普及必须具备轻便、价廉、操作简易的照相机和 感光片。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于1888年6月成功地制造 了第一架“柯达”(Kodak)照相机,次年生产了成卷 的软质胶片。“柯达”照相机的体积小,便于携带,能 拿在手中拍摄。照相机内装有一卷6米长的软片,能拍 摄100张直经2英寸半的底片,曝光速度为1/25秒,固定 焦距,光圈为F9,2.5米以外的景物都能拍摄清晰。上 好弦后,摄影者只要取景按快门就行了。软片胶卷是事 先装在照相机里的。当摄影者拍完100张底片后,即可 将照相机寄回柯达公司,由柯达公司将胶卷取出冲印成 照片,再将照相机装上新软片,连同照片寄还本人,而 且价格好比较合适。 1891年,伊斯曼公司又制造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胶卷 。4. 摄影技术的普及 伊斯曼的贡献在于大大简化了摄影方法, 使摄影技术真正得到普及,并进入真正的 实用摄影时代。与此同时,摄影器材也日 益朝着方便、快捷、经济的方向发展。摄 影的影响范围也日益扩大,很快就被广泛 地运用于艺术创作、新闻传播、科研及日 常生活等各个领域。1.火棉胶、蛋清到早期明胶乳剂的特点 从火棉胶、蛋清到早期的明胶乳剂,它们只能 感受蓝紫光,感色性能接近于今天的色盲片。 当用来拍摄自然景物时,底片对景物中明亮的 黄绿色和红色的感受能力与人眼所感受到的颜 色不同,在照片上呈现为深灰色和黑色。这种 底片感光度底,但颗粒较细,反差大,可以在 红色安全灯下操作,所以今天仍用来翻拍文件 和制作幻灯片。复制黑白电影的考贝片也是色 盲片。2. 正色片的发明 为了克服色盲片不能正确反映自然景物影调的 缺点,德国化学家经过努力探索,终于在1882 年制成了能对蓝色和绿色都有感能力的“正色 片”,也就是“分色片”。1906年又制成了第 一批对整个可见光区都能感受的“全色片”。 全色片对自然景物的各种不同颜色,都能以黑 、白、灰相应的影调真实地表现出来,因此也 就成为现代黑白摄影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感光 材料了。3. 片基的改进 自伊斯曼用硝化纤维片基制造胶卷以后,玻璃 干版仍继续被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 被淘汰。由于硝化纤维易燃、易断裂,1930年 人们改用了被称为“安全片基”的醋酸纤维片 基。到了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比较坚韧、 不易膨胀的涤纶片基。感光乳剂除以银盐体系 为主外,还有以重氮盐等为光敏剂的非银盐体 系。4. 胶片感光灵敏度的改进 最显著改进的是胶片感光的灵敏度,其感光速度越来越 快,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高感光度的胶片可以用较短 的曝光时间拍照。在使用火棉胶摄影法时,由于是自己 动手制作,拍照后自行冲印,因此不需要太准确的感光 度底片的密度可以在显影时调节。而在干版和胶片出现 后,大都由商店代冲,因此必须了解胶片的感光度,准 确地进行曝光。1942年,美国标准协会制定了“ASA” 感光速度系统;德国工业标准组织也曾于1934年制定了 “DIN”感光速度系统。后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将 ASA和DIN合并为“国际标准感光速度”,简写为 “ISO”,如“ISO100/21”中的100是ASA100,21 是DIN21。我国的国标GB等级划分,采用的是德国DIN 制。5. 影像颗粒度的改进 在改进胶片感光速度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尽 力保持较细的影像影粒,这主要是通过涂布技 术、乳剂配方和研制新的微粒显影液来解决的 。其他如灰雾密度、宽容度、解像力、反差等 性能的改进也都使胶片的质量比以往更高、更 可靠,使用更加方便。6. 一步摄影系统的出现 1947年,美国的兰德博士(Lsnd)发明的 一步摄影法使摄影更为简便。人们可以在 拍摄后立即可以看到照片。在一步摄影系 统中,还有彩色片、X光片、红外线片等 以及与之配套的摄影机。7. 一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感光材料的技术进步,还表现在彩色技术的成 功。最先在市场上出现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 国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创造的,被称为“ 天然彩色片”。这种彩色片是在黑白全色乳剂 上面涂有一层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细 微颗粒,这些透明彩色颗粒起着一种滤镜的作 用,在明亮的地方看时,能使透明正片的影像 显现正确的颜色。但是,这类彩色片由于必须 通过彩色颗粒滤光,所需曝光时间很长,且不 能印制成彩色照片,故未能普及。8. 三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1912年德国的化学家又提出了在胶片上涂布三 层乳剂的设想。经过反复探索,1936年还是由 柯达公司首次推出了涂有三层乳剂的彩色片。 这种彩色片的色彩质量和光敏度都很好,只是 印制色彩时仍很困难。后来,有人用“染印法 ”制成一套分色底片,再依次印在相纸上,这 种方法虽然是可行的,但手续相当复杂,所以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使用彩色片从事拍摄 的人仍然极少。只是到了70年代以后,彩色摄 影才真正得到普及。1. 镜头的改进 自1888年第一架“柯达”手持照相机问世后,又相继出 现了折叠式袖珍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手持照相机拍照必须减少曝光时间以保持稳定。为此, 科学家不断地研究具有更大聚光能力的镜头。早在达盖 尔法公布不久,维也纳的培茨瓦尔(Prtzval)就为达 盖尔设计了一只新镜头,口经是F3.6,比达盖尔原来的 F11镜头亮了10倍。自1841年以后的60年间,摄影者使 用的照相机大都是培茨瓦尔的镜头。在改造培茨瓦尔的 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镜头光孔越大,像差就越明显 ,影像的清晰度也就越差。于是,镜头生产厂家对镜片 形状、玻璃类型、空间距离等方面进行精密的选择和设 计。在“柯达”照相机问世的第二年(即1889年),德 国蔡司公司制造出了清晰度较高、更少变形的消像散镜 头。2. 光圈系数系统的制定 镜头质量改进了,胶片感光度提高了,为了正 确曝光,人们要求镜头的光孔级数系统也与胶 片感光度一样,应该有统一标准。最初,各制 造厂家在各自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