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4页
第2页 / 共144页
第3页 / 共144页
第4页 / 共144页
第5页 / 共144页
第6页 / 共144页
第7页 / 共144页
第8页 / 共144页
第9页 / 共144页
第10页 / 共14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孔圣与孔家历史文化学院 张循v“中华文化”的含义?v什么是“儒” ?v什么是“经”?研究习惯“说文解字”v 德国人:大象在生物学分类中的位 置及其哲学意味;v 英国人:论大象的绅士风度;v 法国人:大象的爱情;v 日本人:大象研究资料汇编;v 中国人:象、相、像考。什么叫“中华”?(“中国”的含义) v“中”是“中国”的意思。“中国”又是什 么意思呢?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区域 的不断扩大,它在历史上有几个意 思。 v其一,指都城。“国”的意思本来也就是 都城。诗经大雅民劳篇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汉代人注释说:“中国,京师也;四方, 诸夏也。” v其二,到春秋战国 时代,华夏族的文 化渐渐扩大到整个 中原黄河流域一带 ,因此,中原各诸 侯国也就被称为“中国”。如韩非子孤愤:“夫越虽国富兵强 ,中国之主皆知无 益于己也。”v其三,“中国”不仅是地理上“中央之 国”的意思,它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文 化伦理上的意义。 “中国”是居于中 原地区的华夏族自抬身价、自以为 高人一等的称呼。 v汉代人写的礼记王制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 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 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 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v这就是古人常把四方的民族称为“东夷、南 蛮、西戎、北狄”的来源。 v华夏族人称呼四方民族所用的字,也常常被 施以轻蔑的解释。如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 解字“羌”字条下说: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南方蛮闽, 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he),从豸 (zhi无足虫)。v其四,“中国”也就有了“文化发达之地”的意思 。所以东汉的何休便说:“中国者,礼义之国 也。”v“华夏”也是上古中原地区人自尊自贵的称呼。 “华”的本意是草木繁盛的意思。清代文字学家 段玉裁解释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引申出来,又有“光华”、“荣华”的意思。至于“ 华夏”,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夏者,训大也。庸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 大。v其实,“夏”就是“雅”的意思,因为上古语音里 这两个字读音相近。而“雅”是“正”的意思。 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 雅言也。清代的刘台拱注释说:“夫子生长于鲁,不能 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 正言其音。”所谓“雅言”就是当时受过教育的 人所讲的普通话。什么是“文化”? “文”大致有三个意思。 v其一,指“痕迹”。如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于是始作八卦。 v其二,引申,指“外表的采饰”。如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v其三,再引申为抽象意义,指一种“聪慧 正直”的德行。如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又如周文王之文、曾文正公之文,皆此 意。 v“化”的意思。甲骨文的“化”像两个人 一正一倒,翻筋斗的样子。故引申 为变化无常、转化、进化等意思。v把“文”和“化”结合起来,大概可以说 ,“文化”就是指“人类文明印迹的创 造、变化与进展”,简单地可以说,“ 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因为“历史”(传统)而产生v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 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 可畏也。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 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 可畏也。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 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v从汉代开始的传统解释是:“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 。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 。小不忍以致大乱焉。”v这样,诗中说话的就不是一个女子,而 是郑庄公在对他手下的大臣祭仲说,我和我 弟弟的争执是我家里的事,用不着你来管, 你不要跳到我家里来多事。理解这种解释中 蕴含的“传统”,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什么是“儒”胡适的说儒章太炎:“儒”的含义有广狭 的不同:v1、达名之儒:儒者,术士也 。“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 云上于天,故儒者是知天文、 长于占卜一类的多才多艺的人 。v2、类名之儒:懂得礼、乐、 射、御、书、数,以这些知识 技能教导于乡里的人。v3、私名之儒:即诸子百家中 的儒家者流。 1、“儒”字的古意。 v当时的儒者大概又喜欢穿一种特别的衣服 :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墨子非儒)逢衣浅带,解果其冠,是俗儒者 也。(荀子儒效)v所以,“儒”的第一个含义是一种穿戴古衣 冠,外貌文弱迂缓的人。v其实,这些儒者们所穿戴的“儒服”,都 是以前商代人的服饰。孔子曾经说: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 儒服。(礼记儒行)v所以,最初的“儒”都是商朝人的后裔, 他们穿戴着商朝的古衣冠,奉行商朝的 礼制。这是“儒”的第二个含义。 v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u),三 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左传 昭公7年)2、“儒”的生活 v其一,他们的生活很贫穷,往往陷于饥寒之中 。 v其二,他们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却又 有一种倨傲的风格 。v其三,他们最重要的糊口的手段,是为人举行 丧礼。“富人有丧,乃大喜曰:此衣食之端 也。”(墨子非儒) v礼记檀弓: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 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曾子与 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子贡先入, 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 阍人辟之。涉内霤(liu屋檐),卿大夫 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君子言之曰 :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v孔子自己对他日常生活的介绍: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 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马王 堆帛书周易要)v金文“儒”字,象人祭祀前沐浴:3、从古意的“儒”到专指孔门的“儒” v胡适的大胆假设: 孔子是商朝人的耶稣 。胡适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传说几百年流行而造成的结果。v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由 周而来,七百有余岁 矣,以其数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 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 (孟子公孙丑下 )v由尧舜至于汤,五百 有余岁,由汤至 于文王,五百有余岁 ,由文王至于孔 子,五百有余岁, 由孔子而来,至 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尽心下)v更直接的证据,左传昭公七年 鲁国贵族孟僖子说: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 之后也,而灭于宋。臧孙纥有 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 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 4、孔子对“儒”的中兴与改造v论语八佾记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v“儒”的含义变了,他要肩负传承与重建 三代文化的重任。不再只是商民族的教 士,而成为了整个古代文化的继承者。v面对这样的任务,原本柔弱谦卑的“儒” 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儒”的消极的人 生观,在孔子的时代,也被改造为积极 进取的刚强的人生观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 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用“吾从 周”的博大精神,担起了“仁以为己 任”的绝大使命,这是孔子的 新儒教。所以他自己没有那 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不是 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 而俯”的柔道所能包含的了。(胡 适说儒)什么是“经”?v经是指中国帝制时代(原文为“封建专制 ”)政府“法定”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 编著的书籍的通称。作为经典意义的经 ,出现在战国以后,而正式被“法定”为 经典,则应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经 学以后。周予同经学史讲义“经”的初义v甲骨文中无“经”字。金文中“经”作“巠”。象纵 向织线形。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v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v因此,“经”在一开始是一个动词。就是“经纬” 、“经营”的意思。作为“经典”的经v“经”作为儒家书籍的称谓,到战国后期才出现 。诸子百家中首次在这种意义上提及“经”的, 是荀子劝学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 经,终乎读礼。“经”指的是诗、书,而“礼”大概是泛 指记载礼仪一类的书,那时还不属于“经”。从“五经”到“九经”再到“十三经”v易、 书、 诗、(仪)礼 、春秋汉代以后的“五经”v易、 书、 诗、仪礼、 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 秋穀梁传、春秋左传唐代以后的“九经”v“九经”、论语、孟子、孝经、 尔雅宋代以后的“十三经”“四书”v“四书”是南宋朱熹正式编成的:礼记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从此以后,论语才获得了很 高的地位,而此前,论语不 过是小孩子读的入门书而已。孔子三题之一:孔子的时代v据孟子说,孔子的时代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有之。(孟子 滕文公下)“暴行”自然是指的“臣弑其君、子弑 其父”,那么“邪说”又是什么呢?乱政大夫少正卯v孔子在作鲁国大司寇的第7天,便把少正卯抓 来杀了。他数落少正卯的罪状是: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 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诛也。(荀子宥坐)就是说,少正卯是个“聚众结社,鼓吹邪说, 淆乱是非”的不法之徒。郑国“反政府主义者”的邓析v1、钻法令空子,与政府作对:郑国多相县(悬)以书者,子产 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 ,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 无穷矣。(吕氏春秋离谓)“县书”就是张挂大字报叫人看;“致书” 是送上门去看;“倚书”是混在其他物 品里夹带去看。v2、操控人民内部矛盾,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洧水甚大,郑之富人 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 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邓析。邓析曰:“ 安之,人必莫之卖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 邓析又答之曰:“安之, 此必无所更买矣。” (吕 氏春秋离谓)孔子的对策:写春秋以正名v孔子认为这些“邪说暴行”的根源在于当时社 会上和思想界没有公认的是非善恶的标准, 所以他修订了一部春秋,想以此来倡导 建立一个普遍的标准。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 ,子弑其父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三题之二:孔子与老子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v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v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 ,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v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 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 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v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孔子与老子的时代先后v信古说老子在孔子前,孔子尝问礼 于老子;老子书即为老子作。v疑古说 1、老子在孔子后、甚至在 庄子后,老子书成于战国中晚期 庄子之后乃至汉初; 2、老子并无 其人,为庄子及其弟子伪托的神话人物 。v今说 1、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 书本老子。甲本不避“邦”讳、乙本避讳, 说明甲本抄写在刘邦称帝前、乙本在其后。 则老子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不可能晚至汉初; 2、1993年湖北荆门郭 店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篇幅约是今本 老子的2/5)。墓葬年代据推测在前300 年左右,则老子至少在战国中期、也可 能在前期就已经有一种“原始本”。竹简本老子对老子其人的研究没有 直接的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